穿越心灵的暖光
——读《田歌访谈之光荣绽放系列》
作者:岳伟
桥·一端心声一端感叹
一件艺术品,就像一座桥,连接着作者与受众,传递美与思想,完成个人对于自身以及身外感悟的表述。一本好书之于作家与读者,就是一件艺术品;一档好的电视节目之于创作者与观众,也是一件艺术品。好的图书与优秀的电视节目结合在一起,所呈现的一定是别样的精品。北京电视台金牌访谈节目《光荣绽放》一直被观众视为极具品味与层次的节目。在泛娱乐化的当下,一档访谈节目不以八卦谣言哗众取宠,而是以深度对话为内容实质,应该说,从一开始这样的节目定位,就注定了其远离尘嚣的可贵品质。但是这样的节目,会持久吗,收视率会高吗,栏目组能顶住收视压力坚守创作原则吗?五年的光阴,足以证明一切。
一档电视节目坚持五年,在竞争激烈的电视行业,可谓难得;更为难得的是,节目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依旧保持着卓尔不群的本色。这一切,与栏目的核心创作团队有着绝对密切的关系,与栏目的核心灵魂式人物——田歌有着最为直接的关联。
在中国的主持人行列中,田歌绝对是位特立独行的电视人。她不热闹、不喧哗、不跳跃、不做作,而是扎扎实实地制作节目,以其朴实的节目价值观,完成每一期节目的录制。她与嘉宾真诚地交流,带给观众一种享受,不仅让嘉宾在节目中绽放自己的光荣,也让观众更加正面地亲近那些耀眼的明星。正是因为她的用心,才使得《光荣绽放》沉淀下一份份可贵的记忆,就像一瓮瓮经年的雪水,轻掬一瓢,便能引四溢茶香。
这也是田歌和栏目组成员,想到用图书的形式来纪念《光荣绽放》开播五周年的初衷。本着“绝对品质,绝对田歌”的制作原则,这套图书保留了节目中的菁华,并且还原了许多播出之外的惊喜,那些主持人与嘉宾思想碰撞的火花,都被固化成文字,原汁原味地保留在了书中。
身兼主持人、导演、制片一身的田歌,她的提问尖锐却不失温暖,她就像一个烹饪高手,为观众烹制出不同味道的菜品。每期节目散发出的酸甜苦辣,正如每位嘉宾的人生历程一样,百味杂陈。文字本身具有一种使人沉静的魔力,通过文字的还原,读者可以再次感受到,那些散落在每段人生往事之中的经验与智慧,钩沉起一粒粒闪光的金沙。
光·穿过黑夜温暖心灵
光源
交流,于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交流,人们得以相互了解、互换观点,完成自身的提高。对话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形式,对话又是通过语言得已完成,而语言离不开文字的记录,这样一线追索下来,文字就好像是一束光的源头,它的明洁度、持久性决定了光可以行走多远。《田歌访谈》系列就是光的源头,它亮出了一道充满智慧的光,将会一直走下去,直到读者的心中。
田歌在其中一篇“田歌印象”中谈到,“我做访谈节目已经十几年了,我记不清楚访谈过多少人,但每一次都在采访别人的世界;而对于陈冲的这次采访,却是一次自己内心的沉淀,一次和自己内心的谈话。我要感谢陈冲”。一位主持人感谢嘉宾并不罕见,难得的是感谢的原因,不仅仅出于对嘉宾的尊重,更感谢嘉宾带给主持人自己的感悟。熟悉节目的观众,以及手捧新书的读者都不难发现,田歌式的提问十分的尖锐,但又不失温暖,这个度是很难拿捏的。想让嘉宾真情流露,在观众面前真挚地展现自我,绝非易事;主持人必须有着缜密的逻辑思维以及强大的判断力,还要善于控场,这也是为什么好的访谈节目那样受到追捧的原因。人们的确能从中获益良多。
书中的嘉宾,无论身份再高,也是平常人,田歌以她特有的百姓式的亲和力,将观众与明星之间的隔膜降到最低。节目不是粉饰,而是还原,还原一个个真实的人,他们之所以与众不同,是有着方方面面的原因,然而每一个成功无一不是脚踏实地努力付出得来的。这是田歌所提倡的用问题的引导,传递嘉宾人生履历中的正能量。

光阴
当时光一点点穿行在人与人的间隙时,那些普通人眼中的明星,在与普通人一同成长、成熟、老去,然而,每个人成长的代价是不同的,每个人成长的收获也是不同的。在这套《田歌访谈》系列中,有高山仰止的老一辈艺术家,也有敢拼敢闯的新生代90后明星,而作为时代的中流砥柱,中青年艺术人才,更是用自己的才华撑起当代中国文艺绚烂的图景。
在这套书中选取访谈嘉宾最为年长的是秦怡老师,这位九十高龄的老人,举手投足间有着老一辈电影人对艺术无限的创作激情。秦怡老师的经历应该说对于喜爱她的观众来说并不陌生,然而面对慢慢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未必了解。怎样通过一期访谈节目,让年轻人了解这位令人敬仰的大艺术家,就是《光荣绽放》栏目组和田歌所要思索的问题。
对于一位经历传奇的老人,时光的流走所沉淀下的记忆是最为珍贵的,田歌先以秦怡老师对于党员的理解入题,引出老人对于战争岁月的追忆,这段往事无疑对年轻人是新鲜的;接着又以秦怡老师在电影《青春之歌》里的角色,引出老人对时代审美的看法;再以老人在各个电影中的角色,引出秦怡老师对于角色主次的看法,等等。这样层层的递进,让老人在记忆中穿行,并最终回归当下,宛如在与自家长辈聊过往的经历,从容、流畅、悠然。
这种感觉只有在读过访谈录的文字之后,才能感受到。文字摆脱了音画而单独呈现时,就产生一种更为静默的状态,也会使人产生更多的联想。读者的时间,也在文字中交汇流转,读一段往事,静静品味一段人生传奇,使得光阴的流逝充满记忆,填满了读者的心灵。

光芒
做客《光荣绽放》的很多嘉宾,都坦陈了自己初现光芒的时刻,那个时候的他们,紧张、激动、惶恐,甚至有些人是在不知所措中完成了自己演艺事业的跨越,飞近自己的梦想。如今的“天王巨星”周华健,就与田歌谈起他在台北和北京的首度演唱会时的情景。他说自己当时相当地紧张,而且还为此失眠,并且发现自己会忘词。应该说,这种记忆是不方便提及的,但是面对田歌的一句提问,周华健却侃侃而谈起来,这让读者和观众不禁感受到,作为著名歌手的周华健最为真实、坦荡的一面。周华健觉得自己作为歌手是没有理由忘词的,但是确实的发生了,他说“如果我自己有把枪都会掏出来自尽”。想必,这一定是他当时真实的想法。
一个人的成功背后,必然的有着很多选择、追寻、努力,然而当人生的转折点蓦然出现时,一定是那些有所准备的人才能抓住的。虽然周华健在自己的台北首场演唱会中出现了声音嘶哑、忘词等状况,但是他在前期艰苦的训练却给了他足以撑起演唱会的功力。成功从来是白得的,需要不放过每一小步,扎扎实实地走。周华健谈起在北京举办的首场演唱会时,费尽了心思。当时他很害怕北京的观众会因为不喜欢而直接“哄台”,他甚至都想到了要在台上跟观众商量。但是结果却并没有出现“哄台”的情况。而且,周华健和团队制造了一个小玄机,让演唱会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一切都可以看出他对于演出效果的重视和自己工作的严谨态度。这些内容,让读者看到了明星的另一面,正是由于田歌特有的尖锐却温暖的提问,让嘉宾真实的绽放出自己的光芒,让读者和观众更加认识自己心中的大明星。

光荣
田歌是位有着艺术情怀的主持人,通过她与嘉宾的谈话,不难看出在她心目中有着对于艺术深刻的理解。由于广泛的涉猎,她从很多艺术形式中汲取元素,使得节目不断地翻新,不仅让嘉宾得到放松,而且让观众得到享受。正是由于主持人有这样高的艺术追求,戏曲演员出现在《光荣绽放》就不出奇。当下京剧界颇具影响力的领军人物于魁智受邀做客了田歌的这档节目。要知道,冷门人物换来的有可能是收视率的暴跌,但是田歌仍然在自己的节目中邀请了从事京剧的艺术家,为大众了解京剧,乃至戏曲,打开了一扇窗。这种决策本身就是一种光荣。
戏曲在当下的中国,的确已经走出了黄金时代,但是那些执着于这一古老艺术的人们,用自己的青春和心血为中国文艺增添一道难以遮掩的光荣,是他们传承了中国艺术最为精粹的美。读到这一节的时候,读者能感受到田歌作为传媒人身上的一种责任感。通过京剧名家于魁智做客节目的访谈实录,读者也不难看出真正的京剧人对于艺术的执着与坚守,用田歌援引的话就是“什么叫成功,成功就是坚持;什么叫做最大的步伐,最大的步伐就是坚守”。

文艺就是要百花齐放,在今天这个时代,经济的繁荣也需要文艺的繁荣,而作为古老艺术代表的戏曲,不仅要延续生命,更要繁荣昌盛,惟其如此,中国文艺的根才不会断掉。这的确需要传媒人的协助,有了更广泛地宣传,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了解传统艺术。这也是这套《田歌访谈》在为全面展示中国文艺精神面貌上留下的宝贵一笔。
诚然,文字对于人们的诱惑力,也许比不上影视中绚丽的特效和唯美的画面,然而,文字带给人们的想象空间,是其他表现形式所无法给予的。这套五卷的《田歌访谈》系列,让读者看到了当代中国文艺的全景,感受到那些光彩人生背后真实的力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