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经儿当当》: 动人心弦的青海方言儿歌

(2008-12-18 22:42:56)
标签:

古经儿当当

杂谈

《古经儿当当》: <wbr>动人心弦的青海方言儿歌

小的时候接触到的第一首儿歌《古经儿当当》

古经儿古经儿当当/

猫儿跳到缸上/

缸扒倒/水漾掉

兔儿姐姐烙馍馍,

烙下了八十八半个/

你一个/我一个/

给山里的哥哥丢(留)下少半个。/

挡羊娃来了要馍馍/

馍馍来?/狼吃了;/

狼来?/钻洞了;/

洞来?/草塞了;/

草来?/牛吃了;/

牛来?/上山了;/

山来?/雪盖了;/

雪来?/消水了;/

水来?/调泥了;/

泥来?/漫墙了;/

墙来?/猪毁了;/

猪来?/朱家阿爷一顿榔头打死了,/

猪头来?/堵掉炕洞了;/

猪尾(音Yi)巴儿来?/扫掉案板了,/

猪耳朵儿来?/当掉抹布了;/

猪皮皮儿来?/绷掉鼓鼓了,

绷下的鼓鼓来,/尕娃儿们三棒两捶打烂了!

 

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后对语言的感觉,常常是从妈妈的摇篮曲——儿歌开始的,学习和理解语言的过程也是从儿歌开始的。传统的儿歌在孩子的嘴里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了千百年。

小的时候接触到的第一首儿歌就是《古经儿当当》.这首儿歌的对象大概是两三岁的孩子。它把狼能钻洞,牛会吃草,雪能变水,泥能漫墙等这样一些简单的事情串连起来,一问一答,让孩子们在游戏之间既锻炼了语言能力,又增长了知识,非常有趣。

1932年生于洛杉机的美国人柏大卫先生,在他1岁时被他当传教师的父母带到湟源县,并在湟源生活了整整17年后于1949年回国。1987年,离开湟源整整38年的柏大卫再次回到湟源时,竟然还能说一口流利的湟源话。问他如何能在一个没法用湟源话交流的纯英语世界里记住湟源话时,他告诉我:就靠念孩童时代他在湟源学会的儿歌!他说由于没有人和他说湟源话他怕把湟源话忘了,只要有时间,就一个人大声念:“古经儿古经儿当当,猫儿跳到缸上……”念:“蛋儿蛋儿光光,里头坐着个娘娘,娘娘放屁,尕狗儿唱戏。”念:“闯家啦闯,先抓双,双儿坐,挑单个,单个坐,拦三笸……”有了录音机后,大卫把他所知道的儿歌全录进磁带,有时间就放了听、跟着念,就这样整整念了38年!    大卫说,他1岁到湟源,从有记忆的时候起,就跟着巷道里的孩子们念“古经儿当当”,“蛋儿蛋儿光光”,用四个圆石头儿耍“闯家啦闯“ 
    大卫说过的另一句话来:“一个人一生只能有一个故乡,我的故乡就是湟源。”

歌本是铭刻在游子心之深处的母语,一个远离故土的游子想起童年的儿歌时,就譬如听见了故乡母亲呼唤他的声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