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辞店》故事真人真事!韩再芬表演出神入化!(转)

(2006-10-31 10:50:45)
分类: 人文社会,随想
《小辞店》,黄梅菊苑这颗拂去尘埃重放光彩的明珠,又名《菜刀记》、《卖饭女》,作为黄梅戏的传统剧目与《天仙配》、《女驸马》齐名。它最先是流行于皖河流域的民间话本,这从剧中的地名、风土人情得以印证。皖河流域上自黄州浠水、下至桐城枞阳是中国戏剧重要生发繁衍地之一。明清时期徽剧,黄梅戏,曾鼎盛辉煌,这方戏剧热土不但孕育了如程长庚、余三胜、严凤英等戏剧大师,也产生了诸如《孔雀东南飞》、《小辞店》等悲切感人的爱情故事。民国时期《小辞店》的演出盛况胜过《天》《女》二剧。严凤英的成名剧便是《小辞店》。《小辞店》为诸多剧种所移植,有不同的版本。但《小辞店》是黄梅戏的正宗经典剧目则是无可置疑的。 《小辞店》命运多舛,数度禁演。这在于原剧中对屠户陈大雷与朱莲的苟合过度渲染以及蔡鸣凤被杀场面的夸张直露,有诲淫凶杀之嫌,以有碍风化而禁止。但《小辞店》根植于民间,有一定的观众群体,一些唱段在民间传唱久远,草台班也不时上演,显示出《小辞店》强劲的生命力。解放后剧作家剔除疵瑕糟粕,雕琢整合,重上舞台,再度公演。 《小辞店》虽遭厄难,几近湮没,但能梅开数度,重放异彩在于它确有精彩之处,至少有二处可圈可点。一是它的唱腔。《小辞店》的唱腔优美动听,最能体现黄梅本色,按时下话讲原汁原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黄梅改革一度走了弯路,黄梅不像黄梅,歌剧不是歌剧,西洋管弦大量插入,喧宾夺主,本色难觅,既失去了原有的票友戏迷,也没有赢来新的观众。黄梅作为地方剧种,如果失去个性特点,难免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近几年黄梅“回归”,《小辞店》应运而来。 《小辞店》唱腔主要表现在“辞店”一场。刘凤英、蔡鸣凤三年拥衾共枕,琴瑟相和,如胶似漆。忽蔡接家书要辞店归去,离愁别绪涌上心头,二人互吐衷肠,刘凤英的大段唱腔缠绵缱绻,悠远哀切,蔡鸣凤的应唱艾怨忧郁、愁怅深沉。这里有独唱、对唱、伴唱;调式有平词、花腔、火工、彩调;板式有慢板、快板和二行、三行;跌宕起伏,承转有序,听来令人荡气回肠,实乃黄梅唱腔之精华。《小辞店》“辞店”一场与后来的《天仙配》的“路遇”、《女驸马》的“洞房”成为黄梅的三大名折。改编后的《小辞店》增加了“哭坟”,意在充分彰显黄梅擅长苦戏的优势。刘凤英在蔡坟前的大段阴司调更是激楚凄酸,彻骨揪心,怆然涕下。 《小辞店》另一称道之处在于它塑造了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是刘凤英,二是魏大蒜。刘凤英乃小镇上一卖饭女,为追求美好的爱情生活,不甘凑合,不畏人言,挑战世俗,敢爱敢恨。前期的刘,嗔娇中些许任性,通过对蔡鸣凤的体贴呵护,展示了女性之柔美;后期的刘凤英无怨无憾,忍辱执著,义薄青天。刘凤英的形象深受观众的理解与喜爱。魏大蒜既是蠹贼又是赌徒,属于社会底层的“下三流”,但其心地善良,侠心义胆,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寓美于丑,化丑为美,又一个阿基摩多。注:三河镇真实发生的故事中,女主人公姓胡,叫胡风英。

文章引用自:http://www.gsyh.com/bbs/Detail.asp?id=30627

文章引用自:http://www.gsyh.com/bbs/Detail.asp?id=3062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