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说中文系的老师(一)

(2006-03-02 14:15:37)
分类: 往事如烟
“中文系”这个词语,在一般人看来,不外乎有两种理解。有人认为,中文系就代表着迂腐古板,整天咬文嚼字之乎者也诗经论语唐诗宋词吟诗作赋不可救药难以相处;也有人认为,中文系是浪漫的天堂幻想的乐园,整天与文字为伴,多么令人魂牵梦绕无限向往。我属于后者。我最早知道中文系是在高中,那时的我不务正业终日想入非非,突然有一天看到了北大中文系“醉侠”孔庆东的一本书——《42楼207》。原来人世间还有这等好地方,还有这样一群潇洒倜傥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于是,我对中文系充满了憧憬,幻想有一天如果我真的进了中文系,那是何等的幸福!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在五个志愿里都填上了“中文系”,引得同学们纷纷侧目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但很不幸,由于高考分数太低,五个志愿全部落空,只能接受调剂。苍天怎负有心人?我最终被当地一所三流院校录取,专业正是我日思梦想的中文系,稍稍得到些安慰。
 
我所在的这所大学在合校前是师范院校,在齐鲁大地小有名气,而中文系更是其中的招牌。据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全学校一共有四个教授,而中文系竟然占了三个,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但今非昔比,昔日的名师大多退休或者成名之后另谋高就,剩下的大多是年轻的无名小卒虾兵蟹将。在入学前,曾经听说还有一位陈姓教授热爱故土坚壁自守,此人多才多艺德高望重,是现在的中文系的“台柱子”。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在入学军训时他曾经有过一次关于《红楼梦》的报告,只是那时我们军训时间很紧,再说我也不敢确定到底是不是他,就这样,我与陈先生擦肩而过失之交臂。后来才知道,那是陈先生的最后一课,是他最后一次以一个老师的身份站在讲台上,随后他就退休了,离开了他热爱着的、为之付出了一辈子的三尺讲台。这让我好生遗憾。
 
军训结束,开始上课。几乎每个任课老师在开课前都要向我们介绍陈教授,因为陈教授是我们中文系乃至整个学校的骄傲和荣耀,这使我们对他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先生姓陈名炳熙,山东潍坊人,与清末著名金石专家陈介祺同族,早年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先生对《红楼梦》和《聊斋志异》的研究有其独到之处,在国内学术界堪称大家;先生业余时间坚持文学创作,在《当代》、《收获》等大型文学刊物上发表短篇小说二百多篇,结集《市场街的夜》、《雍和宫的雪》等三部,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生还在诗歌、散文、美术、书法、京剧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多面手”。先生德艺双馨高山仰止,是我辈倾一生之力所不能及。而我也只能感慨生不逢时阴差阳错,无缘亲见先生的尊容,无缘聆听先生的教诲。在那时,能够见先生一面成了我最大的奢望。
 
机会出现在大三那年。系领导为了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领略名人的魅力,决定请一些退休的知名教授给我们作学术报告,陈先生是其中之一。先生演讲的题目是“《聊斋志异小说艺术的赏析》,我终于得偿所愿见到了仰慕已久的陈先生。先生其时已经七十高龄,但他仍然很注意自己的仪表,穿着一件得体的米色西服,打着领带,显示出一代鸿儒的不凡和为人师表的尊严。先生积淀深厚,言谈风趣,张口即是典故,出手便是文章;先生耳聪目明,思维敏捷,竟然能大段大段地引用《聊》的原文,且中间没有丝毫的停顿和差错;先生的讲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绝对不会让你感觉到古典文言的晦涩难懂,相反,他以自己的理解和诠释把我国古典小说的魅力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你有一种如沐春风高山流水的感觉。
 
我虽然对古典小说不是很感兴趣,但我还是很认真很愉悦地听完了他的讲座,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他拖着长腔尖着嗓子为我们学聊斋里的一个村妇的情形。故事大体是这样的,有弟兄俩个,弟弟考中秀才,弟媳在家里便飞扬跋扈,什么家务也不作,还经常奚落嫂子。哥哥屡考不中,老婆在家里也就没什么地位,烧火做饭洗衣刷碗等一应家务全有她一人包揽。一个夏天的黄昏,弟妹照例去树荫下乘凉,而嫂子只能在蒸笼般的厨房里烧火做饭,热得汗流浃背狼狈不堪。忽然,有邻居急匆匆跑来告诉她:“快别烧了,你男人中秀才了!”这时,嫂子欣喜若狂把烧火棍一扔,说了一句:“侬也凉凉去!”在《聊斋志异》里,类似这样的故事有很多,但先生的表演形象生动,惟妙惟肖,诙谐幽默,让学生哄堂大笑掌声雷动。很简单的一个故事,听了先生的讲解,也许会让你永生不忘长留心底。一个半小时的讲座很快结束,但同学们还沉浸在先生精彩的演讲中意犹未尽。先生许诺说:“我很留恋讲台,也很留恋同学们,如果身体允许,我一定还会回来的。”可惜的是,我很快就毕业了,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见过陈炳熙教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