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评《读<平山冷燕>,寻<红楼>踪影》(一)

(2007-12-23 22:52:02)
标签:

文学/原创

书评《读<平山冷燕>,寻<红楼>踪影》(一)《红楼梦》开卷第一回,有这么一段话:“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这是作者借“石头”之口批评时下流行的“才子佳人”小说时所说的。但我们都知道,《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是我们中华历史文化的全息图象,是集古代文学之大成者。它的伟大,正是建立在对前人不断的借鉴、吸收和超越之上。曹雪芹虽也批评“才子佳人”小说千篇一律的套路格局和千人一面的人物形象,但是据一些“红学”家的研究介绍,这类小说也对曹雪芹的创作产生过影响。

 

最近,自学《中国古代文学史》时,我又了解到清初流行的“才子佳人”小说中数《平山冷燕》及《玉娇梨》流传最广,影响最甚。于是,怀着对《红楼梦》无限热爱﹑崇拜的切切之情,揣着想进一步亲近它﹑了解它的炽炽之心,我捧起《平山冷燕》。我试图在《平山冷燕》里,寻一点《红楼》的踪影。

 

在小说扉页里我了解到:《平山冷燕》共二十回,叙述了平如衡、山黛、冷绛雪、燕白颔四个青年男女,才色相慕,终成佳偶的故事,有的刻本又标目为“四子才书”,是明末初清才子佳人小说的代表性作品,开风气之先,并很早被介绍到欧洲,成为较早为外国人注目的中国小说之一。

 

《平山冷燕》还是较早在国外流传的中国小说之一呢!我不禁对它又平添了几分好奇,几分敬意。直至进入那曲折离奇变幻莫测的故事情节,习惯于那优美流畅意味深蕴的语言叙述,我时而如榄在口,回味无穷,时而掩卷深思,含英咀华,时而豁然开朗,拍案叫绝。我一路读去,一路惊喜,一路赏爱不已。

 

读至第二回,果然有一段描述女主角山黛的话,令我怦然心动。说的是她“美如珠玉,秀若芝兰,洁如冰雪,淡若云烟。至与性格沉静,言笑不轻,生于宰相之家,而锦绣珠帘非其所好,每日只是淡妆素服,静坐高楼,焚香品茗,读书作文,以此娱乐。举止幽闲,宛如一寒素书生,闺阁脂粉妖媱之态,一切洗尽。”

 

这一段话描述的是大家闺秀山小姐,我的眼前却不由得浮现“淑女典型”的薛宝钗。你看,山黛“美如珠玉”“洁如冰雪”,宝钗不也是“容貌丰美”“珠圆玉润”的雪美人么?你看山黛“性格沉静”“言笑不轻”“举止幽闲”,宝钗不正是人人称道的“品格端方”“罕言寡语”“行为豁达”的么?山黛“锦绣珠帘非其所好”“每日只是淡装素服”,“闺阁脂粉妖媱之态,一切洗尽”,大家还记得么?宝钗的闺房是“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连对她赞爱有加的贾母也觉得朴素的“忌讳”,而在个人打扮上,宝钗更是信奉着“淡极始知花更艳”的宗旨而拒绝描红画绿,涂脂抹粉。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我越来越微妙地感觉到,作为宰相之女的山黛,身上洋溢着一种高贵的气质,那种端庄,矜持,冷艳,和作为豪门千金的薛宝钗是如此相似,偶尔在某些场合里流露出自视清高、自负不凡的高傲。

 

而在另一个女主角冷绛雪的身上,我更多地看到林妹妹的风采、神韵。

 

首先,大家来看《平山冷燕》第八回中对冷绛雪外在美的描写:

“风流情态许多般,漫说生成画也难。

身截巫山云一段,眉分银汉月双湾。

行来只道花移影,看去方知玉作颜。

莫讶芳年才十二,五车七步只如闲”

 

这一段完全舍弃白描手法的描述,活脱脱渲染出一个超凡脱俗、清新怡人的仙子形象,使我立刻联想到林妹妹。你们看第一句的“风流情态许多般,漫说生成画也难。”不正和林黛玉的“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风流体度”有几分神似吗?“风流体度”与“风流情志”应该是相同的意思。这里的“风流”当然不能作通常意义上的男女情爱,不拘礼法等来的解释,而应该作文采风流、倾倒众人解。我认为,冷绛雪和林黛玉在身材体型上都是苗条纤细的,弱质纤纤,削肩细腰,玲珑有致,风姿绰约。在气质上,她们均有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带来的神采风度,这种内在才华焕发出来的光彩,令人“见之忘俗”,叫人不由得神魂为之颠倒。这就是所谓的“风流体态”、“风流情态”吧!

 

细细寻去,尽是这样的蛛丝马迹。一句“行来只道花移影,看去方知玉颜,”难道不会让你想到林黛玉正是“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的么?是的,曹雪芹正是以“花颜玉质”的特性赋予他最珍重心爱的女主角的。林黛玉,作为“芙蓉仙子”的化身,禀花容,赋花魂,她惜花,葬花,吟花,以花自比,悲不尽的春花秋月,叹不完的春暮秋夕。作为天地灵气日月精华形成的璞玉,她天然美质,冰清玉洁,纯洁坚贞。

 

又说冷绛雪“莫讶芳年才十二,五车七步只如闲。”“五车七步”典出“学富五车”和曹子建的“七步成诗”,这里赞的是冷绛雪读书多,学问大,有敏捷的文才,和前文说她“禀性聪明,赋情敏慧,见了书史笔墨,便如性命”相呼应。作者写山黛,着重渲染她“静坐高楼,焚香品茗,读书作文,以此娱乐”的大家气派,写冷绛雪,却不惜笔墨,突出她的嗜书如命,她的才气,才华,才情。同样的,曹雪芹写薛宝钗,强调她的“含蓄浑厚”,端庄稳重,赞叹她的“停机德”,写林黛玉,刻画她的“风流别致”,泼天才华,怜惜她的“咏絮才”。且不说,初入贾府,人人看她“年纪虽小,举止言谈不俗”。也不说,贾宝玉为其才情征服,无论作诗对禅,处处表示甘居于之下风。更不用说,她从容写出《桃花行》,即兴写就《秋窗风雨夕》。就说在日常生活中,她为文作诗,吟花颂日,绝不起草,随手拈来,便可想见其心中经纬分明,博古通今,可想见其聪明透顶,灵性异常,这种才华才情,在大观园众儿女中,谁能望其项背?无怪乎她能在姐妹中屡夺诗魁,这就是所谓的“才貌世应稀”吧!看来,外秀内慧,是曹雪芹独赋于这位江南才女的特质。

 

林黛玉,不仅在外貌气质、才情禀赋上与冷绛雪一脉相承,在内在品质、精神底蕴上更是声息相通。

 

你们看冷绛雪初入山府,面对高高在上的山宰相和山小姐,她不跪不拜,坦荡磊落,不卑不亢,傲世独立,作为一介民女,是如此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真是可敬可爱可欣可赏可佩可叹。林黛玉应外祖母之诏入住贾俯,虽然寄人篱下,难免悲戚惶书评《读<平山冷燕>,寻<红楼>踪影》(一)恐,自怜自艾,但是,在众人眼里,她毕竟是“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她从不肯委屈自己的心志去讨好巴结别人,不强颜媚俗,不趋炎附势,始终保持着一副坦荡真纯的胸襟,一个孤标傲世的姿态,一种士丈夫孤芳自赏,清高劲直的情怀。在林妹妹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决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气质,一种光彩照人的人格魅力,一种最真纯却又最深邃的人性美。

 

冷绛雪与林黛玉,均是冰雪聪明的灵性人儿,她们不为世俗计,不以世俗的眼光和取向为然。冷绛雪择婿,不看权,不看势,不看财,不看貌,只重才学,只求才学相匹。如若才学不相匹配,“便是举人进士,国戚皇亲,却也休想!”这是何等凌驾于世俗价值之上的超然的姿态!林黛玉,惟求知心,所谓“人喜结同心,才喜逢知己”,所以,对北静玉戴过的“圣上亲赐”的鹡鴒香串,她竟“ 掷而不取”,还鄙夷地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这是多么惊世骇俗的语言和举动啊!

 

她们都是“追求以知己为基础的爱情,向往以诗意缔结的婚姻”,她们这种“抛弃物质生活,纯粹以灵性的结合”,应该是人类亘古以来最美最高最难以企求的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