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王澍建筑作品欣赏:宁波博物馆,五散房,宁波美术馆

标签:
文化旅游 |
分类: ---私房照 |

为了欣赏王澍的建筑作品,我们专程来到宁波。
王澍是个奇人,他博士毕业论文交到导师卢济威手上时,卢教授称赞该论文是篇好论文但是看不懂,并请求同事帮忙参阅。直到2012年王澍获奖,他当年在同济的师兄师弟和老师,开始依稀回忆那部手写的博士论文。有人至今珍藏,仍说看不懂。王澍的硕士学位论文《死屋手记》批判了当时的整个中国建筑学界,声称“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杨廷宝是一个,齐老师算半个”,其狂傲可见一斑。
一、宁波博物馆
中国建筑师王澍,凭借"宁波博物馆“等建筑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一一这一代表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的奖。王澍也成为中国公民第一、华人第二获得者(第一是贝聿铭)。

著名建筑评论家、哈佛建筑设计院院长彼德·罗依曾独自来宁波,站在博物馆的大门前,他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这是21世纪最伟大的建筑。

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评审词中,称“王澍的建筑作品具有难能可贵的特质——外表不失庄重威严的同时,又能完美运作,并为生活作息及日常活动创造出一个宁静的环境。宁波博物馆就是其独特建筑之一”。

博物馆大门口的小景,模仿江浙建筑的马头墙,突显中国元素。

王澍的新乡土主义,在现代建筑中融入中国元素。外墙上使用了大量宁波老建筑上拆下来的旧砖瓦,建筑既现代,又充满了传统韵味。王澍在作品中频繁使用再生材料,一直抗议建筑材料的浪费。

外墙由多达80几种旧砖瓦混合砌筑成墙体,这种材料名为“瓦爿(pán)墙”的高超技艺,几近失传,王澎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这一技艺。
博物馆内壁的设计值得一提,毛竹制成特殊模板给清水混凝土建造的墙面制造出独特而天然的纹理。做法是浇筑混凝土以后,把毛竹模板贴上墙,毛竹模板取下后,墙上就留下竹子的痕迹。王澍真是深爱中国元素,又运用的巧妙不落窠臼。这比墙边直接摆点假竹子不知道要高明多少!
博物馆的楼梯扶手设计,在扶手之外又多加了一道短墙,两道木色的线条体现出了几何之美,与灰色墙的背景对比顿显高级感,这是多么高超的建筑设计!


博物馆旳天台


这么重要的建筑,鄞州公园平面图上竟然没有标出这五处建筑(2019年),大概宁波相关管理部门不重视它(上图是我的标注)。我们问了好几个路人,只搞清楚了五散房三处建筑(找到两个茶室一个画廊)的位置。比如王澍五散房中的“画廊”,我试图用各种关键字都搜不到,到了它跟前才知道,在导航地图上搜“李元摄影艺术馆” 才能找到。没搞清这个的时候我们在园子里漫无目的的找,走了很多冤枉路。
宁波博物馆马路对面就是鄞州公园北门,进了北门,右手边就是王澍设计的五散房之画廊。
上图是五散房之一的"镜湖茶室"。可惜前景湖上有一个材质廉价的红色九曲桥。

这个画廊立面是传统民居的抽象剪影,一半是砖瓦,一半是一排铁栏杆,看上去虚实相间,有对比之美。

画廊的内部采光设计。随着房顶向下的弧度,设计了一组同样弧度的玻璃窗,简洁优美。

画廊后面的庭院,本来供游人小憩。设计思路多好。但是因为宁波显然没觉得这是值得旅游的景点,美术馆工作人员竟然阻止我们去后院看看

"五散房”之另一茶室,现被影视公司租用,不许参观。
三、宁波美术舘

宁波美术馆位于繁华的三江口北侧,东临浩瀚的甬江,南连古朴的老外滩。

宁波美术馆是由废弃的老码头仓库落架重建。

宁波美术馆2004年竣工,它的建筑风格有别于"五散房"和"宁波博物馆“,带着当前流行的工业风风格,又压缩了百年时间的记忆。

博物馆背后,面临甬江的一面,摆放了古朴的雕塑,还设计了观江景的平台。
宁波美术馆竟然不是全天开放,我们10点去的时候说下午三点才可以看他们开放的画展。 难道他们不知道王澍的设计本身就是吸引人的景点么?应该开放一个通道,早9-晚5的开放给公众参观啊。2019年6月于宁波(简称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