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海海岸行No.6 ——红星渔村,告别将军石走向新生

(2006-07-27 12:42:26)
分类: 大连和风

红星渔村 
——告别
将军石走向新生活

 

在西海村采访时就听说,红星村的海水养殖比他们西海屯好,可初进村落时却很难显现。红星渔村原来也叫将军石村。有姜家沟、南沟、大渔沟和红星四个自然村组成的红星村,区域面积8.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近5公里,时典型的沿海渔村形态。全村70%的住户都以养殖和海上捕捞为主业。从西北向东南翻过一座小山丘,到了大桥南侧的海边码头时,才亲眼看到繁忙的渔港好热闹。

 

隶属于大孤山街道的红星渔村近800户人家,比起西海村来更是原始地貌沟壑纵横,依山而建的村舍鳞次栉比,绿色植被郁郁葱葱。坡道弯路一拧两拐,道路两侧堆满了贝壳,有如白色的小山包。在海岸陡峭的道边处矗立着一块石碑,上刻有宋体“将军石”三个大字,这是大孤山乡人民政府一九八六年九月立的一块石碑。寻问了几位过往的行人,没人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是记者没有问对人,现在的红星村的住户很多已经开始搬迁,村中见到的多数是外来打工的。老开发区人谁不知道将“军石海鲜饭店”呢,更别说红星渔村的人了。即便是不知道饭店,也不该不知道“将军石”。

 

1984年大连开发区成立之前,马桥子一带只有一家很小的国营饭店,属于乡供销社,是一家仅能摆下五六张桌的小吃店,主要招待到大孤山乡里来办事的外地人。开发区成立之后,马桥子纷至沓来的国内外客商,让马桥子一下子热闹起来。金县县城附近的很多农民来这里兴建商店、饭店和农贸市场,专门为开发区建设服务。当时有名的就要数“将军石海鲜饭店”了,老板就是红星村青年渔民韩吉光。

 

韩吉光18岁就上船出海当大厨,熟悉了近百种的海鲜和掌握各种烹饪方法。他心灵手巧,还会修船、铆焊等,在红星村里是个远近闻名的小能人,邻里街坊有什么红白喜事都找他帮忙。

 

远在198461日,开发建设公司第一次进驻马桥子时,市委和金县来了很多送行的干部,有一百多人中午要在乡政府食堂吃饭。炊事员对这样的大场面不免手忙脚乱,于是把红星村的韩吉光请来帮忙。这一帮,也使韩吉光萌发了开一家海鲜饭店的想法。

 

由此,韩吉光听说马桥子兴办开发区的事,将来还要来更多的国内外客商,要建设许许多多的工厂。头脑灵活的韩吉光便琢磨,村里海产品丰富、无污染、鲜度高,开个海鲜饭店让人家尝尝当地特产的海鲜岂不很好?于是他找亲朋好友集资4万元,购买厨具,在现中信银行的对面,原东方剧场附近搭起了一个木板房,准备开张。

 

饭店叫什么名字好呢?韩吉光来自红星渔村,村里最有名的景观是海边的一块人形巨石,状如威武雄壮的将军,人皆呼为“将军石”。韩吉光灵机一动说:咱们的饭店干脆就叫“将军石海鲜饭店”吧。

 

两个月后,将军石海鲜饭店正式开业了。每天天一亮就营业,直到夜深才关门,有时还根据客人需要送饭菜到单位,甚至送到医院病房,营业额每天常在千元以上,这在当时的马桥子一带已经是破天荒的数字了。虽然经营情况挺好,但是马桥子的发展太快了,原来的小板房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于是,韩吉光又联合红星村、东海村增加了投资,拆掉小板房,在金马路中心地段建起了一座三层小楼,建筑面积扩展到1000多平方米,厨师及服务人员增加到30多人,店名由“海鲜”改为“海仙”,更名为海仙楼,至1994年大连开发区成立10周年,海仙楼饭店已经是远近闻名的海鲜名店了。

 

海仙楼饭店做的烤大虾、炒海螺、炸蜊黄等名菜佳肴,风味独特,引得顾客盈门,得益于本地盛产的鱼虾蟹贝。由于韩吉光过去常年出海打鱼,十分了解海产品的习性和保鲜办法,而且海仙楼有一条“铁”规矩:不新鲜的海产品一律不能下厨上桌。这些都保证了饭店菜肴新鲜的特色。许多外宾来此店尝鲜就餐,也翘起拇指叫好。由于顾客对海仙楼的服务满意,因此回头客占了相当数量。门前车水马龙,店内高朋满座。在开发区建设初期的几年里,海仙楼接待过来自日本、美国、德国、加拿大、英国、新加坡、老挝及台湾、港澳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客人。

 

1988年,29国驻华大使及总领事组成的近百人的大型参观团来到开发区参观考察,中午开发区管委会就在海仙楼饭店招待他们,海仙楼的饭菜和服务水平受到了一致赞扬。

 

如今海仙楼变成聚仙楼,也没有了“将军石”三个字,然而将军石崖下海上的网箱筏子还像往常一样成片排列着,渔港依然热闹繁忙, 产销两旺。一家饭店也许代表不了整个红星村的发展脉络,可灵活的经营和诚信的精神却使得红星村的村民们,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渔港码头,人们忙着装卸从渔港拉来的扇贝,准备运走作精加工的。一位听口音属中原南部的汉子告诉记者,他是从安徽阜阳来的,村里有几百号人都是安徽老乡,在此打工挣钱,每月能挣1500元还要多。如果按红星村800户计算,每户有3人打工,外来人口就会有2000多人。海上养殖富了一方土地,也给外来打工者有了一份工作。

 

会车中与一位当地出生的男青年唠嗑,年轻人对开发区的变化为之振奋,但对村内的交通状况和饮水卫生等颇有微词,走近的老者看起来更能理解政府的苦衷,两人似乎有了争议,话不投机半句多。年轻人更多的是急切变化的心情,长者看到的是已经发生的变迁和生活日益富足的方向。

 

在一处堆满养殖网笼的地方,一对年轻夫妇穿戴讲究,一身老板打扮的男人,脖子上挂着粗粗的金项链,他的年轻貌美的妻子在监工,几个壮汉子在晾晒网笼;运送海鲜的农用车冒着浓浓的黑烟,在他们身后穿梭。汉子们说,北良港码头的兴建和海上航道挖泥船,影响了他们的海上养殖。一个小伙子说,水混和台风,使得养殖减产,很多贝苗成活率低至三分之一。我也想到了住在红星渔村北面的阳光海岸高档公寓里居民的话,“味道太难闻了,简直无法忍受”。

 

顺着坡道往东远望直到大渔沟村海边,繁忙的渔港人声嘈杂,马达轰鸣;更远处一座高大而宽阔的水泥大桥已经矗立在不远处,柏油路不久的将来也将摊铺。鲜艳的一片小幅国旗在成片的渔船上飘扬,坡上高处是大孤山乡边防派出所的一个警务站,外墙上书写的“严禁偷渡”的标语,这里是海防,红星村——她这里也连着世界。

 

为了以港兴市的发展战略,渔民们即将告别渔船和半岛,对失地迁海的渔民来说,虽然技能单一而迎来新的挑战,但一排排即将可入住的红星村的动迁楼,街道社区组织的各种为再就业免费培训活动的接踵而来,城市新市民生活的变化相信仍然会是更好。

 

 

 

黄海海岸行No.6 <wbr>——红星渔村,告别将军石走向新生
    红星渔村村口。
 
黄海海岸行No.6 <wbr>——红星渔村,告别将军石走向新生
    “将军石”碑。
 
黄海海岸行No.6 <wbr>——红星渔村,告别将军石走向新生
    原村民与新渔民。
 
黄海海岸行No.6 <wbr>——红星渔村,告别将军石走向新生
    收购扇贝。
 
 
黄海海岸行No.6 <wbr>——红星渔村,告别将军石走向新生
    通过这座桥,就是大渔沟村。
 
 
黄海海岸行No.6 <wbr>——红星渔村,告别将军石走向新生
    红星村东头。
 
 
黄海海岸行No.6 <wbr>——红星渔村,告别将军石走向新生
    将军石?
 
 
黄海海岸行No.6 <wbr>——红星渔村,告别将军石走向新生
    渔港。
 
 
 
黄海海岸行No.6 <wbr>——红星渔村,告别将军石走向新生
    石头桥。
 
 
黄海海岸行No.6 <wbr>——红星渔村,告别将军石走向新生
    装卸海产品。
 
 
黄海海岸行No.6 <wbr>——红星渔村,告别将军石走向新生
    繁忙的渔港。
 
 
黄海海岸行No.6 <wbr>——红星渔村,告别将军石走向新生
    来自黑龙江的新渔民。
 
 
黄海海岸行No.6 <wbr>——红星渔村,告别将军石走向新生
    海滨路水泥桥已经修好。
 
 
黄海海岸行No.6 <wbr>——红星渔村,告别将军石走向新生
    大渔沟村的上方,就是著名的北良港码头。
 
 
黄海海岸行No.6 <wbr>——红星渔村,告别将军石走向新生
    大渔沟村,一个漂亮的月牙湾。
 
 
黄海海岸行No.6 <wbr>——红星渔村,告别将军石走向新生
    海湾。
 
 
黄海海岸行No.6 <wbr>——红星渔村,告别将军石走向新生
    此处本是可以通过的,但是不知什么原因,北良港码头的热力公司将路封上,只准许附近大渔沟村的车辆通过,其他任何车辆行人禁止通行。这也使海滨路在此中断。
 
更多黄海海岸行请浏览:
黄海海岸行No.17 ——城山头,讲述天造地化之神奇故事
黄海海岸行No.16 ——正明寺村,靠海吃海走上富裕正明路
黄海海岸行No.15 ——石槽村,可以写生的好地方
黄海海岸行No.14 ——庙上村,感恩于自然地貌
黄海海岸行No.13 ——靠山住别墅,面海赏美景
黄海海岸行No.12 ——煤窑村,大连新海岸的好望角
黄海海岸行No.11 ——大地村,展翅高飞看鹏首
黄海海岸行No.10 ——“孤岛”南岭子,把自然与村落献给港口
黄海海岸行No.9 ——鲇鱼湾,30年河东30年河西
黄海海岸行No.8 ——大孤山,一个渔村一片工地
黄海海岸行No.7 ——北良港,东北粮食运输的枢纽
黄海海岸行No.6 ——红星渔村,告别将军石走向新生活
黄海海岸行No.5 ——西海屯,都市渔村的原生态
黄海海岸行No.4 ——白石湾,山南海北的美丽
黄海海岸行No.3 ——跨海铁路,早晚成为过去时态
黄海海岸行No.2 ——日清制油,从刘家村的大滩屯迁到北良港
黄海海岸行No.1 ——银帆广场,进入大连开发区的门户景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