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道德谋杀的叶蓝秋——《搜索》观后感
(2012-07-16 09:54:55)
标签:
叶蓝秋gb2312楷体表象生命杂谈 |
死于道德谋杀的叶蓝秋
——《搜索》观后感
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一直在关注着《搜索》的相关信息,并且下定决心一定要看。影片看完三个小时过去了,我心里,依然像有块石头压着,透不过气来。
叶蓝秋死于谋杀
一个被总裁欣赏的高级白领,一个美丽优雅的女人,一个一直追求完美生活的生命,忽然之间,在毫无预兆的前提下,被诊断为淋巴癌,这样的结果,恐怕难有人镇定面对。叶蓝秋亦然,而且,一个将死的生命,在身体被判为死刑后,精神上再一次成为媒体的盛宴,被人们“旁观的道德”所吞噬,这种内外双重的压力,令她迅速陷入崩溃。
我相信叶蓝秋开口借出一百万的时候,想的是积极的治疗,想的是顽强的面对。然而,所有的事情都在同一天开始转弯,并且到了令她无法预见的地步。她所承载的并不是简单的身体的病痛,而是来自精神的折磨。于是在一场大醉后,叶蓝秋选择了淡定自如的度过最后七天的生命。
她死于道德的谋杀,而不是自杀。
这场谋杀的背后推动者不是电视台记者陈若兮,而是她的同事,对她羡慕嫉妒恨并一直想取而代之的二秘——唐小华。她利用了突如起来的叶蓝秋的遭遇,并在人肉搜索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甚至利用自己与杨佳琪的同学关系,通过帮助老板“捏死”陈若兮来换取利益。
唐小华才是整个事件最大的赢家。
叶蓝秋的生死观
史铁生曾经写过这样的话:“我曾在另一篇文章中谈到过自杀,我以为那是人类的一种光荣品质,是人与其他动物的一个分界。只有人会自杀,因为只有人才不满足于单纯的生物性和机器性,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
无数的人对于自杀,总是给予了鄙视的态度,甚至认为那是对生命的不尊重。而在我认为,自杀恰恰是对生命尊重的最佳表达方式。尤其对于那些身处病患,身体经受着折磨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人与动物的差别不在于简单的满足于吃喝拉撒睡等原始欲望,还在于对生命品质的追求。更高的生命品质一定不是为满足基本欲望而存在,那是动物的活法,不是人的。
叶蓝秋选择的是敬重生命的作法。
自然,生命很可贵,活着很美好,我们可以有千千万万个苟活的理由。但是对于死亡,只需要一个理由——我要回家。是的,是回家,正如李白所说“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叶蓝秋的选择是最好的,对于她来说,只有回家才有安静,因此,我相信叶蓝秋走上的是回家的路,而不是死亡的路。所以影片的最后,我禁不住潸然泪下……这眼泪不是为叶蓝秋,而是为命运。
对于那些鄙视自杀行为的人,我始终带有强烈的排斥感。自杀,是只有珍爱生命的人才会选择的道路。苟活,才是对生命的玷污。
当一个人的生命中不再有留恋,不再有生命应该获得的尊重,这个时候,自杀,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自杀,是与命运对抗的最终手段;自杀,是开启了另一个希望之门……
叶蓝秋用尽了生命中最后的七天,品尝到了生命的酸甜苦辣,收获了最终的安静。
表象与真相
通过表象臆断真相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表象与真相的距离并不遥远,只在举手反复之间而已。看似因为叶蓝秋的一个不合常规的举动,改变了一批人七天内的命运。而带来这些改变的原因,其实都是因为从头开始的所有人——莫小渝、陈若兮甚至包括沈流舒对于那些表象的自我臆断。没有人问过叶蓝秋缘由,所有人都在自己对事物的推测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将一个表象的事件,推向大家期望的“结果”,并通过这样的手段,各自达成利益。因此,叶蓝秋本身的真相就变得不再重要,甚至无人愿意揭开,而那些大家臆断的表象,反倒成为了真相。
表象下的真相,人们并非无力探究,甚至在易如反掌之间,只是人们宁愿相信那些冰山一角,而不乐于探究根源,因为所有人都只是叶蓝秋的观众。
这是人们的习惯,人们总是倾向于从“我”的利益与感受,一厢情愿的透过那些看到的表象证实自己揣测的真实,人们更乐于证实的是“我是对的”,更乐于表述“那件事肯定是……”。而这些片面的揣测,每一面,都包含着个人意愿。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懒于深入思考甚至换位思考,于是表象就成为真相。
最后的结局
人们之所以记得你,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因为你是他们生活中的谁。或者换一种说法,我们会被记得,并不取决于我们是否存在,而在于人们是否需要你的存在。这两句话说起来很拗口,但却很清晰,这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人际关系的最直接表达。影片中的人们最终选择了各走各路,从此大家都是观众,从此不再有交集,从此我是我的我,你是你的你。
是的,我们都是他人的附属品。
杨金贵
2012年7月16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