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gb2312楷体传统文化四大名著传承文化 | 
历史的发展是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传统的延续是文化创新的前提,如同树有根、水有源。若抛弃了根基、背弃了传统,这将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漫长的发展历史的悲哀。
按照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远远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应该在文化创造上也有超过历史上所有时期。但是春秋战乱时有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纷争年代有竹林七贤、唐宋不断内忧外患之时有唐诗宋词传世,即便是在元明清三代也有四大名著问世,而到了近代历史最黑暗的清末及民国时代,依然有众多大家出现,譬如王国维、陈寅恪、徐悲鸿、李叔同……
以往的历史时代没有互联网的便利,所有文字的累积都是自身学识的展现;没有众多媒体的传播便利,都是人们口碑相传的结果;没有稿费养家糊口,创作仅是出于爱好。但是这些所有外在物质条件的不足,反倒创造了辉煌。
然而在今天,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实现资料的获取;物质生活极大发展,文人们不会如同曹雪芹一样贫困潦倒。我们反倒看不到诸如四大名著之类创造性的传统文化著作,只能看到一遍又一遍的《穿越三国》、《戏说水浒》、《笑谈西游》、《歪解红楼》。而文化也成为商品,一旦有了商品的属性,文化就不再是独立的文化,自由的学风同时被市场绑架,文化也就成了流水线作业,更谈不上精品!
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现状。
在过去的历史时期中传统文化不断被创造、弘扬,影响着后人,而今天,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似乎仅仅变成了“解读”、“穿越”。“解读”也仅仅是将文言文兑换成白话文罢了,“穿越”只是将今天的思想移植到过去,用今天的思维模式与电视手段,打造一个不伦不类的历史故事。这样的传承不但是对文化的亵渎,也是对人们智商的藐视。
传承传统固然不是守旧,然而更不是躺在传统的被窝里翻来覆去。文化的传承需要文明的手段,而不是简单的盖庙、拍片就能完成的。
传承传统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更辉煌的文化成就,一切互联网、电视、杂志等媒介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若我们将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仅仅局限于付诸新的手段变成赚钱的方式,那这目的将是传统文化的“墓地”,我们的文化发展也不会有新生。
2012年4月19日星期四 杨金贵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