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评论闫平油画

标签:
杂谈 |
分类: 捕文捉艺 |
http://s3/bmiddle/48a84689gdde2dd91e592&690
2)
4)
上述资料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shuhua/2011-05/07/c_121389239.htm
Part B: 下面这段文字是有关闫平画展“蝴蝶是自由的”:
由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尚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时代美术馆承办的“蝴蝶是自由的——闫平油画作品展”将于2011年5月8日盛装亮相时代美术馆。
20世纪90年代至今,艺术家闫平作为当代艺术界最杰出的女性艺术家代表之一,备受青睐与关注。此次“蝴蝶是自由的——闫平油画作品展”,是她蓄力五年之后的又一次集中展示,届时将呈现她在国内外屡获殊荣、极富代表性与经典性的“母与子”系列、“小戏班子”系列,同时还将展出她不曾面世的最新力作,共计50余副。
闫平作品中充满了女性主题:女人的温情、女人的心事、女人的蜕变与升华、女人对世界的读解与思索。闫平是个感性的人,女人天生的敏感和艺术上对超越传统的追求,使她开始把眼光投向了女性自身和周边的生活,做母亲的点滴感受使她有了强烈的创作冲动,并最终促使她开始了“母与子”系列。“母与子”系列本身就是源于艺术家身为母亲的切身感受,是最为自然的感情倾泻,她的画面不仅展现了母亲养育孩子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女人成长的心路历程:慈爱的、辛劳的、坚韧的,甚至是警觉的。在其绘画中艺术家吸收了西方油画的色彩营养与创作风格,在色彩运用中大胆而不失细腻,构图严谨而不失新颖,令观众对其作品留下了当代、经典、真实的深刻印象。
“小戏班子”系列则传达了闫平的人文关怀,在其奔放细腻的画面中流露出艺术家对社会底层的关注。乡村戏班子贫苦生活,而她们演唱的却是传承千年的中国文化,现实与理想、生活与艺术形成了凄美的对比。闫平运用个人化艺术语言去描绘传统文化加注在自身的印记,并没有聚焦于舞台那些流光溢彩的表演,而是把目光对准了后台,着力表现这些演员化装、排练以及休息的情景,叙述出小戏班子的年华苦乐。她的画笔下,隐藏着粘稠的多情,每一簇光鲜的颜色里,都渗透出淡淡哀愁。
身为女性,闫平作品中散发着生命元素烂漫而迷幻的气息;身为艺术家,她又用适度的理性控制着画面语言的舒张。“灵性的‘书写’”、“中国格调”、“意象性色彩”是批评家们对其作品的映像。此次个展定名为“蝴蝶是自由的”,显现了闫平对于艺术创作的无限追求。蝴蝶是美好意象的象征,隐喻着多彩、妩媚、开放、春天、自然、艺术、爱意甚至女性。而蝴蝶的自由姿态,像极了她的创作心态和思考状态。历经岁月的积淀,闫平将艺术与生活融汇并生,又恰当相隔——只为内心情感呈现的纯粹,也为两种生命精神状态各自无可取代的单纯。
若蝴蝶真的自由,那它终究飞得过沧海。
(文:孙悦 摘自http://www.iguoxue.cn/html/15/n-152015.html)
燕溪后记:
这篇文章是作者为画展写的,反复读了好几次,很受启发,只可惜画展的名字有点古怪。闫平的画是妩媚,但媚的有份量,也有质量,怎么跟蝴蝶扯在了一起?我不喜欢蝴蝶,也从来没觉得它美。它轻佻粉饰,单薄无力,怎飞得过沧海?喜欢闫平的画,但真的不喜欢蝴蝶这个比喻。
闫平是中国最好的油画家,她感性的同时,又很理性。她的作品飞的过沧海,但不是以蝴蝶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