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艺术家评论闫平油画

(2012-05-19 04:03:03)
标签:

杂谈

分类: 捕文捉艺

  

 

http://s3/bmiddle/48a84689gdde2dd91e592&690

 Part A :艺术家评闫平油画

 

 1) 闫平的油画造型语言不是靠功夫“磨”出来的,而主要是靠自己的功力与修养“写”或“画”出来的。闫平欣赏和喜爱文人画,她在母与子的系列油画创作中采用了文人画的某些技巧,在我看来不是她的刻意追求,而是受传统文人画熏陶的结果,或者说是由于她的艺术天性易于接受文人画传达出来的信息。近二十多年来,在我国画坛中出现了令人厌倦的“做”画风气。“做”的绘画不论是具像写实还是抽象的,都缺乏神韵。在这种情况下,闫平有。

    ——邵大箴                      

     

2) 在创作过程中,闫平在坚持使用“厚涂”技法的同时,又有意识地加强了“线”性的表达。当然从表面上而言,“线”的大量使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艺术的传统精神,然而画家引入“线”的观念表达,并非纯然是“表面化的移用与转借”。对于画家而言,在“戏班”中大量使用的“线”,一者可以起到了图形辅助线的作用而有助于造型,一者能够分割画面进而满足构图的需求,最后或许才是与中国画相通相生的部分,“线”的使用将与艺术家的创作冲动相联系,而生发出某种近乎书写性的特质美感。

    ——赵力

 

 3)   在某种意义上,闫平把中国油画的色彩意象性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她改变了中国意象油画因过于主观化而失缺的色彩之间内在节奏感的把握,改变了中国意象油画那种简单的冷暖对比而造成的色彩贫瘠化现象,她的色彩在意象之中把握着条件光色的变化,在醇厚浓重的色彩之间寻求着变调、转折与层次的差异。

    意象油画的写意精神,最终归于中国书法性的用笔特征。这是闫平等中国油画家高于马蒂斯和毕加索的地方,闫平的那些意象色彩无不借助于书法性用笔时的精神状态而把精、气、神灌注于作品之中。她的笔法既有碑派的浑厚与粗犷,也有帖学的灵秀与洒脱;既有横扫的刚猛,也有点石成金的凝炼准狠。实际上,除了色相、色调的变换,她最注重出笔的方向、笔性和笔速的变化节奏,在她那些看似一挥而就的背后,不知掩藏了多少艰辛推敲和惨淡经营。特别是每幅画面中那几根黑线、一两点浓墨,都是她画到最后耗尽神思的寄寓,那上面浓缩的,仿佛是她殚精竭虑的生命状态。

    ——尚辉

 

4)   在闫平的画面上很难看出人的清晰表情,画面上的人物隐匿了他(她)的旨趣,背景和历史深度,隐藏了他的习惯、气质和此刻的状态。这些画面人物的面孔总是隐晦的,暗淡的,他们丝毫没有展现出激情洋溢之感。这些画面人物抽取了任何的具体性,抽取了过分的细节,只是一些无个性的抽象的无名之人:抽象的母亲和孩童,抽象的演员和抽象的女人。在闫平的绘画中,给人印象深刻的,不是面孔,不是眼睛,而是肢体,是肢体的姿态,具体地说,是手和脚的伸展、弯曲、运动和变易,是运动中的身体,以及这种身体固有的奔腾不息的欲望轨迹。

    ——汪民安

 

上述资料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shuhua/2011-05/07/c_121389239.htm

 

 

 

 

Part B: 下面这段文字是有关闫平画展“蝴蝶是自由的”:

由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尚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时代美术馆承办的“蝴蝶是自由的——闫平油画作品展”将于2011年5月8日盛装亮相时代美术馆。

 

20世纪90年代至今,艺术家闫平作为当代艺术界最杰出的女性艺术家代表之一,备受青睐与关注。此次“蝴蝶是自由的——闫平油画作品展”,是她蓄力五年之后的又一次集中展示,届时将呈现她在国内外屡获殊荣、极富代表性与经典性的“母与子”系列、“小戏班子”系列,同时还将展出她不曾面世的最新力作,共计50余副。

 

 

闫平作品中充满了女性主题:女人的温情、女人的心事、女人的蜕变与升华、女人对世界的读解与思索。闫平是个感性的人,女人天生的敏感和艺术上对超越传统的追求,使她开始把眼光投向了女性自身和周边的生活,做母亲的点滴感受使她有了强烈的创作冲动,并最终促使她开始了“母与子”系列。“母与子”系列本身就是源于艺术家身为母亲的切身感受,是最为自然的感情倾泻,她的画面不仅展现了母亲养育孩子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女人成长的心路历程:慈爱的、辛劳的、坚韧的,甚至是警觉的。在其绘画中艺术家吸收了西方油画的色彩营养与创作风格,在色彩运用中大胆而不失细腻,构图严谨而不失新颖,令观众对其作品留下了当代、经典、真实的深刻印象。

 

“小戏班子”系列则传达了闫平的人文关怀,在其奔放细腻的画面中流露出艺术家对社会底层的关注。乡村戏班子贫苦生活,而她们演唱的却是传承千年的中国文化,现实与理想、生活与艺术形成了凄美的对比。闫平运用个人化艺术语言去描绘传统文化加注在自身的印记,并没有聚焦于舞台那些流光溢彩的表演,而是把目光对准了后台,着力表现这些演员化装、排练以及休息的情景,叙述出小戏班子的年华苦乐。她的画笔下,隐藏着粘稠的多情,每一簇光鲜的颜色里,都渗透出淡淡哀愁。

 

身为女性,闫平作品中散发着生命元素烂漫而迷幻的气息;身为艺术家,她又用适度的理性控制着画面语言的舒张。“灵性的‘书写’”、“中国格调”、“意象性色彩”是批评家们对其作品的映像。此次个展定名为“蝴蝶是自由的”,显现了闫平对于艺术创作的无限追求。蝴蝶是美好意象的象征,隐喻着多彩、妩媚、开放、春天、自然、艺术、爱意甚至女性。而蝴蝶的自由姿态,像极了她的创作心态和思考状态。历经岁月的积淀,闫平将艺术与生活融汇并生,又恰当相隔——只为内心情感呈现的纯粹,也为两种生命精神状态各自无可取代的单纯。

 

若蝴蝶真的自由,那它终究飞得过沧海。

 

(文:孙悦 摘自http://www.iguoxue.cn/html/15/n-152015.html

 

 

燕溪后记:

 

这篇文章是作者为画展写的,反复读了好几次,很受启发,只可惜画展的名字有点古怪。闫平的画是妩媚,但媚的有份量,也有质量,怎么跟蝴蝶扯在了一起?我不喜欢蝴蝶,也从来没觉得它美。它轻佻粉饰,单薄无力,怎飞得过沧海?喜欢闫平的画,但真的不喜欢蝴蝶这个比喻。

 

闫平是中国最好的油画家,她感性的同时,又很理性。她的作品飞的过沧海,但不是以蝴蝶的方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素描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