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把张静初推出《唐山大地震》

标签:
唐山大地震张静初云之东娱乐 |
分类: 约会电影 |
云之东/文
一直觉得《唐山大地震》有一个最大的遗憾,那就是张静初这条线的弱化。
因为电影的命题是灾后民众内心的重构,从这个命题出发,张静初这条线其实是值得描写的。
6岁的女孩,自觉在地震时被自己的母亲抛弃,从此心理便蒙上一层阴影,所以大学早早的找了男友,坚持要生下小孩,不是为别的,就是为给自己的内心寻找一个归宿。最后汶川地震一场突如其来的相逢,理解当年的母亲,懂得当年的母亲。
严格的说,电影的主线应该是张静初。但是张静初的这条线在表达上有难度,因为女孩的心理阴影修补是要用慢火炖才能感动、震撼,她在外在的情绪上,不会有大起大落,不会在第一时间感动观众,这种隽永式的悲痛,不太商业,从冯导过往的电影作品看,也没有。
所以冯小刚选择徐帆这条线浓墨重彩,窃以为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徐帆这条线是更容易在第一时间打动人的,相对于张静初的线更易满足商业需求;二是这种表达是冯导擅长的;三是徐帆很明白冯小刚想要的内容,演得也确实精彩。
其实从冯导选择徐帆这条线开始,从客观上说,张静初就已经被推出了《唐山大地震》之外。前文说过,张静初的故事是需要慢火来炖的,只靠几个片断,如何表达张静初在电影中的意义。如果不仔细思量,甚至会觉得张静初和陆毅的恋爱,生小孩,英文家教,远嫁国外,都游离在电影之外,找不到几个片断的关联,也找不到几个片断于电影的意义何在。所以,尽管张静初在电影中交足功课,但无奈先天受限,再怎么努力也回力无天了。
对于张静初在电影里的演出,老云觉得还是要肯定的,在属于她的片断里,她已尽力表现出内心的挣扎与创伤。全片对她来说,最好的表现机会大概是最后她终于理解了母亲32年的痛,她以为她承受了32年的痛,可母亲被足足折磨了32年,煎熬了32年,在那一刻,她终于明白那些折磨,那些煎熬。张静初的情绪,由内敛的抽动,到最后的爆发,层次分明,细节动人。只是可惜,她的情绪,在之前的铺垫上,缺少徐帆那么多的场面的刻画,所以在感观上,就没有徐帆的深入人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