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将听

(2006-03-23 23:51:55)
分类: 星随心动
云之东
将听 

那时她叫王靖雯,唱片也叫《王靖雯》,那是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最后一年。还记得那张唱片里的《无奈那天》,“无奈那天,要变难变”,歌词和旋律朗朗上口,现在还能哼上几句。 

记住这首歌其实是因为她北京人的身份,在当时排外甚为厉害的香港乐坛,实在难得,所以留意。而没多久她便暂别歌坛到了美国留学,有过短短的惋惜,只是那时太小,字典里还没有离别这两个字。 

那是92年底,大街小巷突然飘起了同一首歌,《容易受伤的女人》,才知道她已经回来,更凭着这首歌在年底的香港乐坛颁奖礼上出尽风头,她在颁奖礼上的透视装,成为一时的热门话题。回忆起来对这首歌的感觉很一般,只是那时的字典里有歌迷两个字,不听这首歌无疑是歌盲,何况曾经喜欢过她。 

之后是《执迷不悔》和《十万个为什么》,“红粉菲菲”和翻唱TORI AMOS的“冷战”给我的字典添了惊艳,也让我真正喜欢上了这个女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这两张唱片无疑也让整个华语乐坛感到了惊艳,从此走向了她在华语乐坛的至尊之位。 

94年她用回真名,王菲。这一年连单曲加精选她共出了9张唱片,这个纪录,恐怕如今也难有人打破。这一年她翻唱了Cranberries、Cocteau Twins, 彻底背离了香港陈腐的商业化流行曲风,完成了另类音乐形象的重塑。这一年,她的《谜》、《天空》、《讨好自己》在全亚洲大卖特卖,成了真正的华语天后。 

其实细究起来,“拿来主义”在香港本就是畅通无阻的原则,而此时恰逢全球非主流音乐浪潮风起云涌之时,王菲成了华语歌坛第一个迎接这股巨浪的主流歌星,这一刻的刹那光辉自是耀眼夺目,新一代“天后”自是非她莫属。 

95年菲推出《菲靡靡之音》和《Di-Dar》,前者可算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翻唱,至少我们看见“但愿人长久”,想起的是王菲,而非邓丽君,当然这和选曲的聪明有关,其实也可见王菲的自信,有几个人会翻唱别人未唱红的作品呢?后者加入了Ambient、Trip-hop等音乐元素,营造了一种糜烂的、地下色彩浓厚的电子感,而林夕包办了9首曲的歌词,使唱片在整体上颇为完整。 

96年的《浮躁》是王菲一年一张唱片的开始,也是菲至今为止最具艺术和最为自我的一张唱片,其实我个人不是很喜欢,因为里面有太多窦唯的影子,而我实在不喜欢窦唯那自闭得让人窒息的才气。可能对于菲,《浮》是有纪念意义的,毕竟它是菲在8年新艺宝的总结,更是香港歌手在与唱片公司和市场、大众欣赏趣味的长期对抗中第一次最终获得完胜。 

97年菲跳槽EMI后推出了同名专辑,从此王菲开始了在商业与艺术之间寻找平衡,所以这张唱片让许多乐评人感到可惜,觉得菲将自己前几年的不懈追求否定了,再次迷失了自我。可对于歌迷而言,菲的回归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你快乐(所以我快乐)”“闷”也不出意料的红遍大江南北,“你快乐,所以我快乐”更成了年度十大流行语。 

98年的《唱游》,我个人十分偏爱的一张唱片,商业性可说是菲EMI时代最强的,不过王菲作了一些大胆的尝试,比如运用华丽的歌剧唱腔,很是让人惊喜,而且这张碟的编曲实在经典,尤其《情诫》,山穷水尽柳暗花明,和菲的声音环环相扣相得益彰。《红豆》被乐评人批为太俗,我也很喜欢,就是因为它够俗,毕竟我们是俗人,需要一些俗歌。 

99年的《只爱陌生人》,可谓是万众瞩目,不仅仅是因为菲,更重要的是她与窦唯分手了,大家都想从这张专辑里听到菲情感的蛛丝马迹。同名主打歌被媒体炒为菲的心声,我倒是更喜欢《开到荼蘼》和《催眠》,我固执的相信“从头到尾,忘记了谁,想起了谁”才是菲的心声。在心底里我对菲和窦的离是开心的,我一直觉得两个人不适合,窦太飘,而菲有一种明亮的实在。我想菲对窦有一种近似崇拜的爱恋,可以王菲在华语乐坛的地位,窦显然无法承受。 

2000年的《寓言》,基本延续了前两张唱片的曲风,不过《笑忘书》显然比《蝴蝶》更具传唱性。印象深刻的是整张唱片的歌词,除了《笑》以外,弥漫唯美浪漫的文学色彩,“寒武纪”“阿修罗”“彼岸花”美得让人爱不释手,配合王菲梦幻飘渺的声音,不晕也难。其实这时菲走到了新的瓶颈,整张唱片惊喜欠奉,可她是王菲,原地踏步就是退步。 

2001年的《王菲》,因为锋菲恋,这张唱片也受到了音乐之外的注目,小谢操刀的《迷魂记》意料之中的没有获得好评,其实小谢和菲的气质差得实在太远,我猜这正是菲恋上小谢的原因,二十岁的激情和叛逆,有几个女人挡得住,何况菲本就是特立独行的,何况菲经历了和小谢两个极端的窦唯。这张唱片大火了《流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首完美的情歌,也是一首绝对动人的情歌,只要你谈过恋爱。 

2003年,终于等来了菲的《将爱》,经历了轰轰烈烈峰回路转的爱恋,菲的心态明显趋于开朗平和,同名主打歌以战争作比喻,写爱的残酷与牺牲,传递出的却是对爱的坚定与勇气。音乐上王菲选择了回归,更准确的说是返朴归真,特别是《将爱》之外,王菲的声音里少了很多对细节的修饰和外倾的诱惑, 所谓意到声到情到,我想王菲真的是凤凰了,不再过多的考虑所谓艺术与商业的要求,所以一张唱片听下来,找不到特出挑的商业或者艺术歌曲,有的是淡淡的心领神会的感动。也许这正是现在的菲,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勇气,我喜欢这样的她。 

十五年听下来,菲的发展历程,音乐风格的变化,处世为人,重要合作者,与歌 坛的关系及至她所处的大环境的沧桑变迁,无不自她的声音里溢出来,记录了一个时代,影响了一个时代,庆幸的是还将继续记录这个时代,所以如今她要将爱进行到底,这篇文便叫《将听》--将听菲进行到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