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球储蓄与消费如何实现平衡(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

(2009-07-06 10:40:48)
标签:

财经

分类: 经济理论在中国实践

我们看到全球智囊团会诊经济,给出了的结论就是:全球储蓄与消费如何实现平衡,与我的个人想法不谋而合。这也是全球经济走出阴影的立足点。特别周小川给出的六个方案,走那一个方案都将实实在在影响到全世界的经济走向。我会密切关注的。

江南村妇编者按/即日

 

曾培炎、周小川、马建堂、素帕猜·巴尼巴滴“会诊”全球经济

  过度消费国家应提高整体储蓄率发展中国家应改善民生扩大内需

  本报记者 刘 泉

  “节约的中国人储蓄过多,而挥霍的美国人已消费至负债程度。”摩根士丹利的史蒂芬·罗奇曾这样描述过中美储蓄与消费的巨大差异。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7月4日透露,2008年中国的储蓄率已达51.3%,较1992年上升了15个百分点。而数据显示,当年美国的储蓄率仅为12%。那么,造成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是什么?如何促进全球储蓄与消费的平衡?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曾培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组织秘书长素帕猜·巴尼巴滴,日前在京出席“全球智库峰会”时,围绕上述话题各自坦陈了看法。    

  曾培炎:

  全球消费储蓄模式短期内尚难以改变

  金融危机的深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储蓄与消费关系的失调。美国多年经常保持巨额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居民大量借贷,这种低储蓄、高消费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高储蓄国家,外汇储备和外贸依存度往往较高,易受金融风险的冲击。这种全球“消费―储蓄”模式,很大程度上受各国经济实力、文化传统、人口结构的影响,改变这种模式绝非一年半载就可能实现。

  当前,可以从发挥各自优势、调整贸易结构入手。发达国家增加技术、服务和高端产品出口,减少经常项目赤字;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促进他们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国家注重改善民生,扩大内部需求,减少对出口的依赖;改善投资环境,吸纳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转移。努力实现双向互动、互补、互赢,逐步促进消费储蓄结构的调整。    

  周小川: 

  企业储蓄大幅增长造成中国储蓄率高

  全球经济不平衡有一个很明显的不合理特点,就是收入相对较低的国家储蓄率高,而发达国家富裕人群过度消费。这两种类型的国家都应进行改革。

  一般认为,中国消费太低,应该增加消费。但中国的问题还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收入分配问题有关。中国的家庭储蓄与GDP之比实际相当稳定,1992—2007年基本保持在20%上下;企业储蓄占比1992年为11.3%,2007年达22.9%,涨了1倍;同期,政府亦即公共部门储蓄占比从1992年的4.4%提高到2007年的8.1%,也上升近1倍。比较而言,政府储蓄基数相对较小,而企业储蓄大幅增长的作用更大。中国企业储蓄高,是和中国巨大的农村劳动力大军有密切关系。另外,公司部门的利润较高,缘于股权分布结构,广大劳动者只分享到较少的公司利润。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也是企业上市时要划转部分国有股给社保基金的原因。

  结构调整的最优选择当然是扩大居民消费,这将直接拉动内需并降低总储蓄率。但在目前收入分配格局一时得不到显著变化的情况下,一个次优的选择是维持和扩大投资率。中国尚有一颇具潜力的投资领域是城镇化发展。

  全球经济的再平衡调整存在6种可能性,而我们最希望看到的,即美国家庭储蓄和总储蓄率上升,中国居民消费也在上升,全球不平衡得到校正。这是最理想的。但结构调整会涉及许多难题,并不容易。我个人认为较现实的混合型出路可能是:中国通过加大改革力度,扩大消费,城镇化取得重大进展;但考虑到中国储蓄率基数相当高,还可能会有部分剩余储蓄,我希望能更多地流向发展中国家。这就需要国际金融组织体系和国际货币体系的支持,以使全球生产率和收入分配得到改善,带来更普遍的全球增长。

(江南村妇补充 :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出席“全球智库峰会”时指出,全球经济的再平衡调整存在6种可能性,而最好的情况是美国储蓄率和中国居民消费双双上升。 

美国人该存钱 中国人要花钱 
  周小川表示,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全球经济不平衡有一个明显不合理的特点,就是收入相对较低的国家储蓄率高,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则过度消费。有人强调,中国储蓄率过高,美国家庭储蓄率过低,两国都应该进行改革。 
  据称,全球经济通过调整,从不平衡再次走向平衡,可能存在6种情景:美国家庭储蓄和总储蓄率上升,中国居民消费也上升;美国家庭储蓄率上升,不需要那么多中国出口产品,中国将更显产能过剩,进入低增长阶段;美国家庭储蓄率上升,中国居民消费有所提高但幅度不够,同时城镇化投资增加,过剩储蓄下降;美国家庭储蓄率上升,同时中国通过“走出去”投资,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部分产能;美国总储蓄率提高并不顺利,而中国调整较为顺利,部分产能转移出去;大家的调整都不成功,国际经济不平衡格局还持续,贸易保护主义越来越严重。 
  周小川表示,最好的结果就是出现第1种情景,也就是美国人存钱,中国人花钱,要避免出现第2和第6种情景,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第3、4、5种情景。他认为,我们应该看到难度,不能过于理想主义,较现实的混合型出路可能是:中国通过加大改革力度,扩大消费,城镇化取得重大进展;但考虑到中国储蓄率基数相当高,还可能会有部分剩余储蓄,希望能更多地流向发展中国家。 
  消费难拉动 次优选择是扩大投资 
  针对外界关于中国消费太低的言论,周小川在昨天的发言中强调,中国的家庭储蓄与GDP之比实际上相当稳定。1992年为20.3%,2007年为 20%,期间最低时17%,但基本保持在20%左右;企业储蓄占比1992年为11.3%,2007年达到22.9%,涨了一倍。 
  周小川同时表示,结构调整的最优选择是扩大消费,这将直接拉动内需并降低总储蓄率,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目前收入分配格局一时得不到显着变化的情况下,一个次优的选择是维持和扩大投资率。那么,总储蓄减去总投资的剩余量(储蓄剩余)就不会那么大,不致对国际上造成显着的影响。   )     

  马建堂:

  投资增长快于消费使中国消费率走低

  中国的国民消费一直在增长,之所以消费率呈现逐年走低趋势,主要是消费增长快,投资增长更快。就消费和储蓄而言,虽然消费率也在提高,但没有储蓄率提高得快,原因是东亚地区节俭的文化传统对提高储蓄率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老百姓由于养老、大病等对未来个人生活持谨慎态度。此外,收入差距拉大,也是影响消费下降的重要因素。 

  中国确实存在储蓄率高、消费率低的问题,因此正在不断增加消费。但是,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对一个家庭而言,如果把钱都花掉,这个家庭的生活怎么改善呢?如果一个国家每年新增收入全部花掉,不去建铁路,不去投资,这个国家怎么能发展呢?改善民生,调整结构,发展生产,都是需要政府投资的。不能妖魔化投资,只要投资是合理的,是充分的,是不可或缺的。

  怎么促进消费的增长?最为关键的是提高消费倾向比较高的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加快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平衡不同人群的收入。      

  素帕猜·巴尼巴滴:

  不能把金融危机恶果都归咎于亚洲高储蓄

  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媒体说过,这次金融危机应该考虑去责怪亚洲人过多的储蓄。他们把所有金融危机的恶果都归咎于亚洲,这一点我完全不能理解。

  亚洲人并没有过多的储蓄,也没有过少的消费。事实上,在过去10年当中,每年亚洲消费的增长比例都达到6%到7%,也是全世界最高的。可以说亚洲有非常强劲的消费,而且在不断持续。但是亚洲的消费者往往是过去收入很低刚刚脱贫的,所以他们刚回到一个正常的生活轨道当中,他们节俭很正常。尽管如此,我们也仍然看到非常强劲的亚洲消费势头,这一点是非常符合国际趋势的。但是亚洲并没有基于负债进行过度消费。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应该倡导健康消费。像美国消费者那样进行消费,通过负债进行消费完全不正确。并不是亚洲消费的太少储蓄的太多。在中国,消费率下降,并不是由于消费在减少,而是由于驱动着经济增长的投资力量更为强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