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國內銀行改革的過去、現在和將來(转贴)

(2007-11-13 15:58:35)
标签:

产经/公司

 作者:傲揚投資集團投資總監尹滿華

1979年,國內實行改革開放。鄧小平指出「要把銀行辦成真正的銀行」。在國家指導思想帶領下,國內銀行業改革自80年代開始正式起步,期間共經歷了3個階段。

首改革階段處於1984至1994年間,期間設立了4家國家專業銀行。在改革開放前,國內實行「大一統」的銀行體制,中國人民銀行為國內唯一的金融機構。為改革開放的需要,中央成立了中國工商銀行、中國人民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農業銀行。工農中建的設立不但結束了中國人民銀行「大一統」的時代,同時也為國內銀行業發展制定了基本發展框架。此後,中國人民銀行只行使央行的職能,而工農中建則負責專業銀行的職能。

次改革階段處於1994至2003年,期間實現了政策性金融與獨資商業銀行分家。1994年,中央組建了三家政策性銀行。中國國家開發銀行服務於國民經濟發展的能源、交通等「樽頸」行業和國家需要優先扶持領域,其中包括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中國進出口銀行致力於擴大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以及支援對外承包工程和境外投資項目。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主要承擔國家政策性農村金融業務,代理財政性支農資金撥付,專責糧棉油收購﹑調銷和儲備貸款業務等。1995年,中央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確定國有商業銀行的法律地位為國有全資商業銀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動性為經營原則,實行自負盈虧」。這意味著國內政策性金融業務和商業銀行業務正式分離。

雖然國有商業銀行理論上可以獨立經營,但於改革初期,國有商業銀行仍然受著種種的政府干預,政策性貸款一直主導著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方向,以致無法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動性為經營原則」。無法做到自主經營的後果便是壞帳率高企不下,資本金嚴重不足。

1997年7月2日,泰國政府被外圍資金的攻擊下,棄守與美元掛鈎的聯系匯率制度,泰銖兌美元單日下跌20%,為亞洲金額風暴拉開序幕。為保經濟金融穩定,國務院於同年11月召開了第一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再次明確了國有銀行的改革的重要性。會後,中央推出一系列大刀闊斧的金融改革措施。

1998年,國家財政部發行2,700億元人民幣特別國債,以補充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資金本,使其資本充足比率增至4%。(註﹕國際標準為8%)。

1999年,中央成功組建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中國長城資產管理公司和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以專門處理國有商業銀行剝離出來的1.4萬億元人民幣不良貸款,其中9,800億元人民幣來自工農中建。中央又成立了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China Securities Regulatory Commission, 簡稱CSRC)和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China Insurance Regulatory Commission,簡稱CIRC),以分擔人民銀行對證券和保險業的監管職能,以集中精力監控銀行業,以進一步防範金融風險。在內部管理改革方面,中央將經營效益和資產質量納入國有商業銀行管理層的考核標準,首次實現了由行政評價改為經濟評價,這對國有商業銀行的授信制度有著深遠的影響。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根據中國入世承諾,於五年過渡期後,國內銀行業將向外資銀行全面開放,逼使中央不得不加快改革的步伐。2002年,國務院召開第二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革是中國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改革的方向是按現代金融企業的屬性進行股份制改造。會後,中央成立了中國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簡稱”CBRC”),並組建了中央匯金投資有限公司,統領國內銀行的重組和上市工作。

2003年,國內銀行業改革踏入第三階段,國有商業銀行進入國家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改革,並以上市為最終目的。2003年12月,中央選擇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進行股份改革試點,並通過中央匯金向其注資一共450億美元。中行和建行的股份制改革取得空前成功,分別引入蘇格蘭銀行和美國銀行作為其戰略投資者,並分別於2005年10月和2006年6月成功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工商銀行的股份制改革緊跟其後,並成功於2006年10月以A+H的形式於深滬兩地同時上市,開展A+H同時上市的先河。
國有四大商業銀行中唯一仍未上市的中國農業銀行,其股份制改革亦已進行中,相信隨後將開展引資(引進外資)和上市的工作。至此,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將可劃上完美的句號。

國有商品銀行改革的完成,並非意味著銀行改革的結束,因為銀行改革將推向擁有全國經營牌照的中小型股份制商業銀行和擁有區域性經營牌照的城市商業銀行。

中小型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的改革模式,基本上沿用國有商業銀行所採用的重組、引資、上市三步曲,改革均以銀行上市為最終目的。

現時擁有全國性銀行經營牌照而仍未上市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只剩下中國光大銀行和廣東發展銀行。

中國光大銀行的重組工作已基本完成。中央匯金將向其注資200億元人民幣,而前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亦於2007年6月調任光大集團主席一職,意味著光大銀行已進入引進外資的具體操作階段。市場相信渣打銀行將有機會為其戰略性投資者。光大銀行2008年上市的機會甚大。光大銀行上市受惠最大的,當然是香港上市的光大控股,其持有光大銀行重組前21.30%股份,為第三大股東。

廣東發展銀行的重組工作已完成,並於2006年成功引進花旗銀行為其策略投資者,與中國人壽和國家電網同樣持有20%股份,並列單一最大股東。廣東發展銀行預計將於2009年上市,其上市受惠股,首推中國人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