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经济时报》总编辑包月阳也亲自率队来兰州采访,对国企改革的“兰州模式”进行深入解读。一时间,国企改革“兰州模式”成为全国诸多媒体关注的新闻热点。
一年攻坚:兰州实现“无震荡”国企改革
兰州市市长张津梁:“企业发展到今天,这个坎必须要迈,无法回避。时间拖得越长,改革的成本就越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兰州市的国企改革总共经历了四个阶段,从转机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到扭亏脱困、抓大放小,虽然走过了25年的漫长历程,但制约兰州市国有企业发展的一些“瓶颈”因素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产权置换、职工身份置换这两个关键的改革环节一直没有到位。
张津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企业发展到今天,这个坎必须要迈,无法回避。时间拖得越长,改革的成本就越高。”2004年年底,兰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393”国企改革攻坚计划,打算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国企改革任务,使90%的国有企业完成产权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革,使90%的国有企业职工完成国有身份的置换,使35户左右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无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通过实施依法破产或政策性破产,彻底退出国有序列。
2005年初,兰州“393”国企改革攻坚战正式打响。按照一年攻坚、两年突围、三年见效的战略部署,兰州全市动员,各部门横向联动全力攻坚。由于政策配套,措施到位,操作稳健,到2005年底,兰州顺利完成了“两个置换”的主体任务,全市240户国有企业中,共有219户企业实现了产权多元化;全市近10万名企业职工中,有7.93万余名职工的国有身份得到了置换。目前,兰州市已有5.3万名职工与原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并与改制后的企业签订了新的劳动合同;有2.5万名职工领取了一次性安置费,灵活就业。在“两个置换”中,政府的“以人为本”和“有情操作”,使绝大多数职工由“企业人”平稳过渡到“社会人”。兰州的“两个置换”,被国务院国资委和媒体誉为“无震荡”改革。
两年突围:资产重组引来战略投资者
张津梁:“在国企改革中,职工的安置、就业和企业的资产重组三个方面的工作都要跟上,保证改革彻底到位,不做‘夹生饭’,防止‘翻烧饼’。”“两个置换”主体任务的完成,为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6年,兰州市国企改革的重点工作顺利转向企业资产重组。1月25日,兰州市第六次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工作会议确定了2006年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解决企业改制遗留问题;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以100户企业资产重组为重点,进行资源整合、产业结构和战略布局调整,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同时,稳步构建国有资产监管体系。
2006年上半年,兰州大通河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制桶厂、甘肃和平民爆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兰州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兰州化肥厂等完成“两个置换”的企业,吸引了国内众多战略投资者的目光。贵州久联民爆器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等“重量级”战略投资者纷纷来到兰州,参加兰州市国有企业资产重组论证会,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愿。8月18日,市政府国资委在甘肃省产权交易所举行了五户企业资产重组产权转让进场交易签约仪式,此举标志着兰州市百户企业资产重组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这五户国有企业资产重组共引进资金2.64亿元,盘活存量资产10.5亿元,引进的战略投资者涉及建材、化工、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以及实业投资等诸多行业。
据兰州市政府国资委负责人介绍,今年后几个月,兰州市将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内外结合的办法进行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在加大引入外来战略投资者的基础上,加快企业的自我重组,从根本上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瓶颈”因素,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扫清障碍。
据了解,目前,兰州市还有近20户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谈判已进入实质性阶段。按计划,兰州红星纸箱印刷厂、兰州四毛厂、兰州晶亮玻璃有限责任公司、兰州晟地汽车修配有限公司等10户企业,已具备了在三季度签约的条件;正在论证的将于四季度进场交易、进行商务洽谈的企业有20多户,其中兰州供水集团、兰州锅炉厂、兰州胜利宾馆、兰州机床厂、兰州水泵总厂等10户企业已进入省产权交易所招商,进行产权转让,《经济日报》、《中国证券报》等媒体已公开披露了上述企业公开招商、进场交易的信息;另外,甘肃兰药有限责任公司、兰州市第一建筑有限责任公司等10户企业也进入了资产重组的调研考察、可研论证和商务洽谈阶段。
两个置换三大效应:企业资产重组驶入“快车道”
核心提示《中国经济时报》撰文分析,国企改革“兰州模式”的积极效应,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制创新效应。兰州的国企改革不仅完成了“两个置换”的主体任务,而且促进和完善了兰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兰州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二是社会进步效应。“393”国企改革攻坚战,促进了人们的市场意识和创业意识,促进了一支敢打硬仗、创业型干部队伍的成长,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三是经济发展效应。“393”国企改革攻坚战,促进了兰州微观经济主体增强活力,促进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从而改善和提高了宏观经济效应。
专家认为,兰州国企改革基本完成了“两个置换”的主体任务,取得了“三大效应”,企业的资产重组开始进入“快车道”,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书记市长一线指挥
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领导重视是关键。但领导重视不能只是一句空话,需要有实实在在的工作做基础。兰州“393”国企改革攻坚战,始终都是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有力支持下稳定推进的。兰州市专门成立了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宝生为组长,省长助理、市长张津梁为第一副组长的国企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部署、指挥攻坚战,领导小组、市政府每月都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国企改革进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协调各部门之间的配合。此外,兰州市还在领导小组下设了资金筹措、职工安置、结构调整、国企改制、维护稳定、宣传报道和政策督导等七个工作指导组,保证了相关工作的有序推进。
【启示二】紧紧抓住“牛鼻子”
国企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总体目标的制定,应当做到量与质相结合,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体制建设与队伍建设相结合,改革与发展相结合。而“兰州模式”以“两个置换”为基础,正好抓住了国企改革的“牛鼻子”,战略定位非常准确。如果“两个置换”不完成,任何后续工作都无法展开,国企改革就无法走得更远。
【启示三】配套政策提供支撑
“兰州模式”的成功之处,就是结合市情,在攻坚战打响之前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其中包括《关于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关于实施国有企业改革“393”攻坚计划的安排意见》两个纲领性文件,两个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九个鼓励企业改制的配套政策和八个规范企业改制行为的暂行规定,以及一系列促进国企改革发展的资金扶持政策和其他相关优惠政策。
【启示四】政府主动服务企业
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这就意味着政府要改革审批程序,减少直接干预,完善宏观调控,加强公共服务。在兰州市国企改革攻坚战中,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改变了以往坐等上门的工作作风,主动参与企业改革,上门提供服务。
为了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办事效率,各职能部门着眼于解决问题,特事特办,为企业简化了繁琐的手续,并且创造性地推出了“5+2”、“白+黑”的工作制,各部门集中起来集体办公,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为兰州在短期内完成“两个置换”主体任务创造了条件。
【启示五】每个领导包干一户
短期内要完成国企改革的艰巨任务,不能按照习惯性的思路和方式开展工作。“兰州模式”的不同凡响,就在于思路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
为了推进国企改革进程,兰州市创造性地将包干责任制移植到国企改革中,市上四大班子领导每人包干一户改制难度大、问题复杂的企业,加强指导和协调。
事实证明,此举在国企改革攻坚战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仅2005年一年,市上四大班子领导共深入改制企业70多批次,协调解决了大量职工安置、资产变现处置、土地确权和房产办证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企业的“两个置换”、资产重组打扫干净了“庭院”。
【启示六】有情操作
依靠职工国企改革涉及职工安置、补偿金发放、企业债务清偿等诸多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但兰州市的“两个置换”,却始终都保证了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不论哪个企业,凡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都要经过职代会的讨论,企业的改制方案、职工安置方案,必须要由职工投票来决定。企业资产处置和政府筹措的改革资金,首先要预留好职工安置的费用,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职工群众的利益。有情操作、依靠职工进行改革,使广大职工成为改革的真正受益者,兰州国企改革也因此实现了“无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