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65申史浅说:上海闲话是本土文化的重要根基(9)

标签:
365沪语上海闲话语言文化外来语 |
分类: 品味文化 |


“外来语”不拘一格地大量吸纳与转化.上海成为通商口岸之后,外国人纷纷在上海租界开设洋行.洋泾浜(后填没,即现在的延安东路)是英租界与法租界的分界河,南为法租界,北为英租界.上海的商人与洋行打交道,多说带有上海口音的非标准的英语,被称为“洋泾浜英语”.“洋泾浜英语”在开埠后的上海一度很流行,当时还有人编了沪语歌诀:“来是‘康姆’(come)去是‘谷’(go),是叫‘也司’(yes)勿叫‘奴’(no);一元洋钿‘温德拉’(one
dollar),廿四铜钿‘吞的福’(twentyfour)??”读来十分有趣,这也充分说明“洋泾浜英语”对上海话的影响之大.



外来用语出现.在网络时代和全球化浪潮的双重影响下,外来语以越来越多的数量和越来
越快的频率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许多外来语已经分不清它们究竟是属于上海话,还是进入了汉语的词汇系统,如迪斯科(disco)、比基尼(bikini)、打的(打taxi)、大巴(大bus)、酒吧(酒bar)等等.如果是由上海话吸收的外来语转而成为新的汉语词汇,这应该看成是上海话对丰富普通话所作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