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365百年老校:初访耄耋名校吴淞中学

标签:
365水平仇耻敢大华抗战胜利 |
分类: 领略春秋 |
学校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有着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最耐看的是学校两进之间里横卧一条河流,河两岸有一片老树林子。有几棵香樟树年纪老大了,而在老树周边,树木林立,绿草氛氤。校园给我的感觉真不错!今天,特地闲聊一下这所学校.吴淞中学的前身为宝山县立初级中学。民国十三年(1924年),由宝山县士绅
让师生迁入。民国十七年,吴淞区建立后,易名上海市立吴淞中学。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日军多次进攻吴淞,校产几乎全部被毁,只得让师生分别在和安小学、上海敬业中学、新陆师范学校三校继续上课。同年5月,在市政府拨款、社会各界的资助下,迁回吴淞,重建校园。此后,学校规模渐大,教学成绩日佳,声誉日隆。民国二十六年,淞沪会战爆发,学校再遭兵燹,
只得迁入市区,相继在和安小学、新寰中学、大华小学及吴淞小学授课。民国二十七年年改名上海私立和衷中学,民国三十年停办。民国三十一年,郑逸欣等主持复校,改名私立五伦中学。至民国三十四年抗战胜利,学校已分为五伦、吴淞两部。前校长程宽正重新担任校长,在教育局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于同年8月再次复校原址,并增设高中部,成为完全中学。
为此,学校提出了“健全人格,主动发展”的办学思想。江海之旁,城镇之乡,黉宇峨峨,多士跄跄;几经变乱,终焉允臧,永矢勿懈,为吾校之光!江海之旁,城镇之乡,东西文化,往来相将;精勤敦笃,舍短取长,镕冶一炉,为学术之光!江海之旁,城镇之乡,报国男儿,千古流芳;碧血犹存,仇耻敢忘?努力奋斗,为民族之光!
与时俱进,使学校成为沪上著名重点中学。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期间,曾视察吴淞中学,并为学校题词:“今日满园桃李,他年遍地英豪。”
吴淞中学占地面积66亩,地处
长江、黄浦江入海口吴淞口畔,建筑面积27792.9平方米。校园内小桥流水、亭台水榭、奇岩怪石、翠竹紫藤、花香鸟语,充满诗情画意。
吴淞中学现代化教学设施一应俱全,形成了人性化、网络化、智能化、花园化的基建系统,部分基建项目已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以“坚苦卓绝”为校训,以“为吾校之光、为学术之光、为民族之光”为不懈追求的上海市吴淞中学,立足于近90年办学历史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了现代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认识到我国的教育业已经历了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过渡,并正日益清晰地趋向于实施“人格本位”的以建塑高尚人格、促进主动发展为追求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吴淞中学有两座桥,一座叫做“思源桥”,另一座叫“一鉴桥”,名字均来源于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此外还有一条自清河,河的末端有喷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