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母亲

标签:
行走中的苹果80后妈妈小新兔子咬伤育儿 |
分类: 小新的成长记录 |
作家皮皮有本书,书名叫《比如女人》,是我大学时代的挚爱。毫无瓜葛,我想到了这个题目《比如母亲》――在小新被兔子咬了24小时之后。
昨天晚上妈妈带小新去老徐家玩,回来的时候,给我汇报小新被兔子咬了,语气轻松、毫不惊慌。我也以为只是简单的咬了下,并不一定会有伤口。随口问咬哪儿了,妈妈说咬了手指,出了些血。我脑子轰的一声有点发蒙。赶紧查看,左手食指赫然一个大大的口子留着一些干了的血迹。瞬间大爆发,语无伦次的抱怨妈妈,为什么不看着?为什么不叫我?为什么能咬成这样?抱着他把伤口凑到水池前冲水,孩子是最无邪的,看到有水,就开心,小手儿不停的拍打,可能疼痛稍微减退。冲水的10分钟里,我有些后悔对着妈妈埋怨,又不停的在想会不会有事,要不要打狂犬疫苗。后背凉飕飕的脑子一团糟。
大约是因为我的惊慌和折腾,在我用力试图将血挤出时,小新开始哭闹。越来越大声、越来越无法抑制。好不容易安抚的睡着之后,片刻就醒来,继续大哭。整个晚上都表现出受惊的样子。一晚上,我无法安睡。早晨醒来,刻不容缓的带他去疾病控制中心。去到哪里才知道,所谓的医生,大致也是个做样子的摆设,对于这种动物咬伤,解答只是个例行公事,我想了解的关于疫苗的副作用,唯一的答案就是进口的最贵的副作用最小。而我所知道的发烧,头晕,皮疹等等,都无法给个准确描述。诚然,个体差异。但是,小新只有1岁,我不敢想象让他连续5次忍受这些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对我是种什么样的煎熬。
不甘心,跑回医院,儿科主任、儿科的同学、儿童医院的专家,不停的问,希望有个答案,是不是可以不打?基本得到的回答都是“被兔子咬伤导致发病的几率非常的微乎其微,但是,为了保险起见,还是应该打一下”,这个还是,对于一个妈妈决定是否让孩子承受副作用来说真的是个硕大的石头压在心口。在这个伤后24小时,我的心情糟透了。或许,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不打的风险和打了的副作用是个很简单的选择题,一定选择前者。可对于我,面对5次针剂给小新带来的可能的副作用,我无法下这个决心。再三衡量,我放弃了打针。在内心深处祈求那个几率不要降临。希望我为小新选择的避免这5针所带来的可能副作用是对的。
我不知道我的表达是否能让更多的妈妈体会到我的感受。只是,作为一个母亲,我真的无法为一时的心安去这样的自私。所以,我用小新免去5次可能的副作用和我自己将承担这个结果的忐忑和煎熬作为置换。无论是身体,还是内心的。如果可以,都让妈妈替你承受。
出来医院门口,有个人跪地乞讨,我抱着小新上前放进去一张钱。我希望,用这种方式,换来内心的安稳。夜深了,小新在安睡,我亲爱的宝贝,妈妈祈求你健康!!!唯有健康,是你给我所有的安心……
(另:宝宝们大多会喜欢亲近小动物,他们并不懂得潜在的危险。如果不慎被咬伤抓伤,请最快时间内用清水冲洗伤口10-15分钟,尽量挤出污血,之后用碘酒进行局部消毒。记得由内而外!如果是被猫狗咬伤,千万不要学我,一定要让去打狂犬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