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上天岭”,与时俱进“岭霞村”

标签:
文化旅游情感历史 |
分类: 岭霞万象 |
说起岭霞村,不得不提及的是上天岭。上天岭,位于西山山脉最北端,顶峰海拔480米,面积约4800余公倾。其山,峰峦叠嶂;其绿,苍翠连天;其石,神奇陆离;其景,形态奇异。
据《中国名胜词典》记载,上天岭为西山胜景之一,记录下历代众多名人雅士诸多遗文留墨。其中,明代汤显祖临此地曾赋诗曰:“山澄云澹兴幽然,坐在清空别有天,杖履逍遥忘远近,不知人间有闲仙”。明代诗人王少华(新建县人)常临上天岭游览,写下了不少咏石诗流传至今,如,《咏石头》:“古迹名石头,乾坤亘古留。山灵隐呵护,仙子托遨游。风起时飞燕,图成岂湿鸥。幽人乐高枕,矢志不公侯”。《咏石室》:“室小宛然在,造物呈有情。云烟常覆盖,神鬼助工程。铁壁积雨雪,洞门掩柴荆。人遐增感慨,终古吊茺城”《咏石床》:“神女高栖处,留遗尚有床。何年曾倚枕,觉梦熟蒸粱。云雨传朝墓,徘徊想婉扬。嫦娥空有色,不及拥衾香”。《咏石巷》:“石壁两发削,平分一道中。仰观天若线,倚望月如弓。无犬吠寒夜,何人逞斗风?桃源深有路,当与入时同”等,流留下了众多关于上天岭秀美绝仑的诗句。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县志上同样记载着关于“上天峰(岭)”的不少文章,不少省内外旅游网站上无不介绍着有关上天岭的景致。如今,当我们在攀登游览上天岭之时,
时过境迁,曾经令村人引以为豪、始建于初唐时期的“金盘院”,现仅留存于老一辈口口相传的故事中。传说中的“金盘院”,殿堂三重进、红破碧瓦、雕梁画栋、飞彩流金、华丽堂煌。鼎盛时,僧道百余、游客流连、名人不断。然而,今日寺院的遗址上,仅存两根长约三米的石柱,仿佛在叙说着过去的辉煌,仅有的小青石碑,还记载着它那沉甸而厚重的历史足迹。据传,唐高宗第八子,武则天幼子,唐睿宗李旦(名旦,又名旭轮,公元662~716年),一生两度登基即位、“三让天下”。而“金盘院”正是他在此避难和潜心求学的地方;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状元舒芬,也曾在此读书开典,后被世人称为“忠孝状元”;明末清初贤士徐修仲隐居于此;明代大臣、学者、诗人张位与其学生戏剧家汤显祖等不少名人雅士常常留连于上天岭之间;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后,明朝皇室的后裔朱耷(八大山人)遁迹于进贤、奉新,时常出入于上天岭山中。“金盘院”附近,散布着“石室”、“石巷”、“磨里石”、“枯牛精”、“晒谷场”、“老虎洞”等奇石景观,每个石景,形态逼真迷人、传说动人,无不引人暇思,被称为稀罕胜景。
岭霞村前日日流过的小溪,源头就在“磨里石”与“荷被岭”两山深谷中的“仙人塘”,它是由众多山间流出的泉水积少成多汇成,经“老妈赶鸡”、“晒谷场”一直到“枯牛精”所在的水库,再绕小村向东北而去,构成岭霞村山环水抱的特有景象。游览于上天岭间,如果口渴了,你大可轻轻喝上一口,那清澈甘甜的泉水,准让你记住一辈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当地群众守林护林意识明显增强,上天岭也因此而迎来了青山秀水、绿意荫荫的又一个春天,时至今日,在党的好政策和新农村建设中,原本偏僻的小村,早已焕发出勃勃生机,上天岭已绿树满山、绿意盎然、苍翠连天,众村民更是在建设幸福家园中,生意通达四海、财源来自八方,过上了堪比城里人的生活。
如今的上天岭,也早已焕发出原生态景象,一年四季山花烂漫,春夏秋冬鸟语花香,终年轻雾薄纱、如梦如幻、宛若仙境,它集美丽的传说、动人的故事、秀丽的风景和名胜古迹为一身,加上村人绿色生态意识的转变和政府部门的保护与开发,相信不久的将来,定将成为现代都市人休闲、观光、避暑的理想旅游胜地。
如今,岭霞村人一如既往走出山村,秉承祖意发奋图强,随着改革闯浪天涯,积极投身到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之中。而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春节”,就成为村人一年一度的共庆团圆、互致祝福的幸福时刻,而正月十二舞起“板凳龙”,则是大家凝聚亲情、祈求平安、共同祝福美好生活的衷心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