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浙东行】浙江临海:绝版“江南长城”
摄影/一舟之旅
四月。如丝细雨,润泽江南。
此时,我站在浙江临海东湖岸边,透过朦朦雨雾,寻觅着,那让我牵挂了许久的“江南长城”。
几年来,与长城小分队的兄弟们一起,寻访和踏勘了北京、河北、山西段的长城遗迹,在感叹这伟大的古代军事建筑工程的同时,也有个疑问一直在脑际盘旋:“抗倭名将戚继光,为什么会突然离开浙闽前线,到山峦叠嶂的北方大山里修长城?”
浙江临海之行,为我解开了这个谜。

01、长途汽车把我们载到临海,这个浙东小城,迷蒙在一片细雨之中。湖水,远山,雨雾,是那么和谐地交融在一起,如一幅淡墨山水,在眼前舒展变幻。

02、远方的山影中,依稀可见长城堞影。

03、镜头拉近,心里似乎不再平静。

04、在镜头里,第一眼看清这蜿蜒而上的城墙,其形制如北方长城一样。

05、揽胜门前的石牌坊,是为了旅游后建的;想登“江南长城”,要先爬198级台阶。

06、拾级而上,来到揽胜门前。雨,开始越下越大。

07、城门内,立着戚继光的雕像。

08、从这里,开始领略这绝版“江南长城”。

09、“江南长城”:位于浙江省台州临海市(县级市)老城区。这个被《中国国家地理》誉为“绝版的江南长城”,更准确的称谓,应该是“临海台州府城墙”。台州府古城墙始建于晋,扩建于唐,城墙全长6000多米,现存约5000米,是我国江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墙。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调任浙江都司佥书,次年升任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戚继光在临海8年,与台州知府谭纶改造了临海古城墙的结构,将其加高加厚,并创造性地修筑了13座二层空心敌楼,极大增强了城墙的防卫功能。戚家军以临海古城为据点,策应闽浙沿海防守,在临海与倭寇大战,九战九捷基本扫平倭患。坚固的城防系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0、在长长的城墙上行走,有着走在京郊长城上的感受。

11、双层敌楼,与北京段长城形制相似,只是北京段长城的敌楼高踞山巅,更显高大雄伟。

12、双层敌楼上的简介。

13、雨中的“江南长城”游人稀少。在这样的氛围中缓行,有穿越时空之感。

14、长城上的大炮。数百年前,一声炮响,曾令倭寇闻之丧胆。

15、城楼高耸,城墙顺山势逶迤而上。

16、“江南长城”的尺度,与京郊长城并无二致,步道阔一丈,条石铺就。据说,戚继江到北方就任后,曾调用上千江南工匠,是他们的智慧,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北方雄伟的明长城。

17、长城上:江南雨,时缓时急;长城外:江南树,初添新绿。

18、城墙保存之完好,要感谢临海人对1600多年古城的厚爱!

19、回望城墙,万树从中,气势肃然。

20、敌楼无语。是否,你还在回味,450多年前那铿锵震耳的厮杀之声?

21、岁月轮回。守土之争,似乎已没有太多人用心去记取了。

22、戚继光在临海留下了一段抗倭史诗,他督修的临海城,也成为雄伟明长城的初始样板。

23、这是历史,也是基因,可惜我们丢失了太多。

24、行走在时空中,心与历史对话。

25、曼妙曲线,在北方的长城中,也时有所现。

26、雨雾中,一桥飞架。灵江,在城墙外静静流过。

27、几百年前,倭寇驾船从东海边,借助海潮溯江而上,竟可长驱直入侵扰临海城。

28、江边的敌楼,似乎在回忆当年的战斗场景。

29、瞭望孔,依然戒备森严。很喜欢戚大将军的这首诗:“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30、几百年前,这里曾经洪水泛滥;如今的江面,温婉如练。

31、对面的山峰,云翻雾卷。伫立细雨中的城楼上,我的思绪,乘雨雾飞翔。

32、敌楼。屹立在山的高处,那是士兵的风骨。

33、高树倚城城共舞,黑云压城城欲摧。

34、这段城墙蜿蜒曲折、高低错落,被誉为“江南八达岭”。

35、江的远处,忽现一丝亮色。

36、一个造型精巧的瓮城,突然出现在眼前。

37、临海台州古城墙的建筑,采取了特有的设计,瓮城皆为弧形,外侧马面筑有坡度,形状为半圆弧形(内侧为方形),在全国古城墙中,十分罕见。城墙除了军事用途,在洪水来袭时,还能起抗洪作用,据考证在国内实属孤例。

38、元朝灭南宋,元帝曾下令拆毁江南所有古城墙,以利其铁骑长驱直入。临海城墙因其无法替代的防洪功能,得皇帝恩准特旨免拆。

39、临海古城原有七门,现存靖越、兴善、镇宁、朝天四座城门。此为朝天门,原来城外应有码头,现江水退却,瓮城外修了马路。

40、由于北方防务的需要,朝廷特将谭纶、戚继光先后调到北方委以重任。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把他在临海修筑城防的经验,运用到北方长城的增扩修筑上,今存蓟镇、昌镇、宣府、大同、山西等镇的长城,都是按他规划的形制设计的。

41、瓮城设有左右两个旁门,方便人流车马进出。

42、翁城上有城墙,内外皆有城堞,能守能攻。

43、城市在发展。临海的住宅楼,已经盖到灵江对岸了。

44、450年风霜雨雪,暑热寒冬,高大的瓮城,仍不减当年风采。

45、瓮城墙上,覆着厚厚苔藓,也写满了故事,还有,许多逝去的传说。

46、从兴善门出来,天色已晚。街灯映照的石板路上,泛起一片片温暖的光影。
在这个角度发了一个微博,有粉丝说,《投名状》里有这个场景。电影我没看过,但这美妙的瓮城三围,至今仍印在脑海。
台州府城墙始建于东晋元兴元年(公元402年),经唐、宋、元、明、清诸朝修筑增扩,主体部分一直保存至今。现存台州府城墙全长4670,较完整地保存了千余年营造和改建技术、材料和格局等历史信息,是中国城市建筑史的重要例证。城墙的弧形马面及防洪遗构,至今仍然承担着阻挡台风暴雨、海水倒灌、灵江大水等重要防洪功能。
一代名将戚继光,为适应抗倭实战,完善了台州府城墙的各类设施和形制,首创双层空心敌台,提高了城墙的防御功能。他将这一成功经验,运用于北方明长城的改建,让这一伟大的历史军事工程,得以比较完整地留存到了今天。
2009年,经专家考证认为,台州府城墙是北方明长城“母本”。中国古建筑学家、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罗哲文先生,称台州府城墙是明长城的“师范”和“蓝本”。
国内准备申遗的“中国明清城墙”有8处,分别为:兴城城墙(辽宁省兴城市)、南京城墙(江苏省南京市)、临海台州府城墙(浙江省临海市)、寿县城墙(安徽省寿县)、凤阳明中都皇城城墙(安徽省凤阳县)、荆州城墙(湖北省荆州市)、襄阳城墙(湖北省襄阳市)、西安城墙(陕西省西安市)。
我已经看过南京、西安、凤阳、临海四城墙,其余四处,当择机探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