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和中秋节有何关系?

标签:
感恩中秋求职简历杂谈 |
分类: 【随笔】 |
感恩和中秋节有何关系?
文/一舟
写下博文标题,我问自己:这并不相关的两档子事,能扯在一起么?其实不是扯,是最近遇到或经历的一些事,让我在这个最思念亲人的季节,心里七七八八想了许多。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大才子的感慨,怕不仅仅是在酒里吧?我略改二字, “感恩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家是否会觉得,“感恩”二字与中秋节有关了呢?
然也?其实不然!
中秋节,是实实在在的现实;感恩,却是很飘渺、很微妙的个体情感和思维活动的瞬间。人的情感分子里有没有它,并不影响人的活着,但人生几十年,“活成什么状态”,个体的情商系统里有没有“感恩基因”的土壤,却会极大影响一个人的“活着”状态。
中秋镜像一:看求职简历
最近帮朋友做一本财经管理杂志,要招编辑,很让我头痛。在这行里十几年了,最累人的事,就是招人。十多年里,北大经济系出来的硕士,南开读西方经济学的博士,人大、广院出来的硕士等等,都用过,让人不敢相信会发生太多“真的不灵”。
说说这几天看求职简历的感受:投简历的人有20多岁的新生代,有工作了七八年的80后,也有工作十多年的70后(最大的41岁),应聘月薪/4500—6000的编辑岗位。说实话,在求职简历中筛选合适的人,是件很让人痛苦的事,因为我的取与舍,预示着一个职业大门对求职者的开与合。
我不知道,求职者在向一个自己期待的岗位投放简历时,是做好了充分准备使自己“一箭中的”呢?还是满不在乎地想“撞大运”?从“一见钟情”的心理角度看,求职简历应该是打开一扇职业大门的“敲门砖”,求职者在投放前,理应慎之又慎地精心准备,把你的能力、品格、激情、潜力……等等,在几张薄薄的纸中展现出来。令人叹惜的是,这样的简历,十多年来我很少看到。
有一个求职者,在简历中醒目写出“月薪/12000,不严格坐班”。看到这自以为是的要求,我哑然失笑,在简历上打了一个“X”,把它放在了一边,向他关上了这扇职业之门。
为自己的能力要价,我也有这样的经历(包括被拒绝的经历和被赏识的经历)。你在为自己的职业待遇做出一个标的时,你是否考虑过,你能为这份职业创造什么价值?最简单地说,你简历中的从业经历,是否能证明你具有足够的含金量,来对接这份工作?
如果没有,一是你不懂一个行业的薪酬行情,二是你太自大、太狂妄了。如果你不了解这两点,你投放的简历,多半会在求职时石沉大海!
中秋镜像二:智商、情商与灵商
现在的大学生求职难(包括研究生),难在哪儿?一、学校学的那点知识,很难与工作岗位的需要形成有效对接;二、很多人缺失快速、有效的自学、思考能力(在学校又恰恰学不到这两项技能);三、缺少一个目标清晰的自我职业规划(不能脱离自身的资源状况)。
学习,尤其是进入社会工作后的自学能力,是一个人一生的技能,这项技能的强弱,在为每一个人未来职业和薪酬的高低做出背书。可惜的是,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一点。
回到我看求职简历时的感受:一个编辑岗位,几十个人或更多的人在竞聘,你凭什么可以胜出?那些决定你求职能否成功的背后因素,你在投放简历时,是否做过充分考量?
在智商对等的情况下,一个人求职与在社会上行走,很多时候情商、灵商的作用和价值,会轻易地击败那些只有智商,而缺少情商和灵商的人。
求职者在投放简历时应该明白:文字是一个人心灵的窗口,你写下的每一个字,都会或隐或显展现你的真实性情。“大器晚成”是一个童话,这样的童话,可能在自己的身上显现么?
成功与否的人生,还是更多地着眼于今天的努力吧。
中秋节将临,祝福我生命中相遇的每一个人——节日快乐!
感谢企业界的朋友!中秋节前给我送来精美的月饼
感谢我的同事!你的成长和进步,是你努力的结果,我仅仅一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