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意南北韵
文/一舟
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秋,开始悄悄走来。
感受到秋意,应是在8月底。那天,当看完两本刊的清样,让印厂的人带走,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走出办公楼,街头华灯一片。
没有急着回家。
很多时候,在劳累了一天后,更喜欢独自一人在灯影陪伴下,缓缓踱行在北京街头。就那样信步走着,脑子里似乎在想着什么,似乎又什么也没想。
秋,是北京最美的季节。这种美,源自城市的每个角落,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多层次的色彩美感。秋的北京,温凉如意,没有了燥热,天开始变得格外的蓝,多姿的云层,在高高的天空,演绎出难得的浪漫。这样的季节,给人们送来了一年的好心情。
转眼之间,来北京已经八年多了。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喜欢上这个城市,应该说,与所有“北漂”的人一样,心里的感受是复杂而微妙的。融入一个新的环境,其间付出了多少,也许只有自己知道。其实,只要自己知道,就足够了。
喜欢秋,不是源于此时此地的心境。
秋,应该是我生命里,最钟情的季节了吧。
秋意阑珊,正是出游好时节。尽管现在很难拿出大块时间来,安排这样的行踪,但还是想说说秋。
在我的感觉里,秋季出游,应有“南秋”与“北秋”之别。

“南秋”之柔
所谓“南秋”,就是江南一线的秋了。江南秋游,最好的时段应是晚秋,能在11月中、上旬安排最好。此时,江南雨水较少,即使是碰到雨天,也不会扫兴。
在这样的季节里,曾到过武汉,雨中东湖的清幽与静溢,至今仍清晰地留在记忆中难以忘记。
在这样的季节里,还曾小住在富春江畔的梅城,古老街巷上的石板路,在街灯和雨水的映照下,会把你带回历史的时空中。
在这样的季节里,还曾流连在鸥江畔,行走在雁荡山中,虽说只身一人,但有秋意相伴,这样的行程不会孤单,反而会让思绪姿意放飞。
“南秋”最美之处,当在西子湖畔。11月,正值“满陇桂雨”,行走在杭州城西的山路上,眼前金、银、丹桂争相竞放,馥郁的桂香醉人如酒,那摇落一地的花辨,令人不忍踏足。
正所谓:“秋来桂子艳,香气动杭城。人间听花雨,唯在此景中。”
“北秋”之烈
我说的“北秋”,仅限于华北。
因没有领略过东北、西北秋氛的壮美,只能说说自己对华北之秋的些许感受。记得有一年,那时我还在工厂,坐着厂里的大货车给内蒙送货,车过山西省西北部与内蒙古交界的“杀虎口”(电视剧《走西口》里曾提到过这个地名儿),山路不断上行。
此时,无意中抬头看天,惊喜地发现,天离我竟是如此之近。只见大片大片的云团,在头顶快速翻滚着、变幻着,好象一伸手,就能扯下几片。那云的白,如棉絮,层层叠叠;那天的蓝,如大海,深隧辽远;忽一低头,只见黄土堆叠的山梁上,已经枯黄的野草,在山风的摇动中,飒飒作响。
“北秋”之美,美在苍凉,美在刚烈。
一阵秋风过后,钻天杨的绿叶,早已变作金黄;再几场秋风扫过,高高的白杨树,就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了。秋风过处,塞外的一切不再有暖意,一切都变得静穆而肃杀。
在这样的季节,如能有三两好友为伴,背一行囊,沿着被旷古风沙或掩埋、或剥蚀的外长城一路西行,听长风盈耳,看云卷云舒,观高原万象,这样的出游哪怕只有一次,也会在生命中留下最美的记忆。
“北秋”之行,更适于内心刚烈的男子。当代的奶油小生们,怕是忍受不了那行程中的寂寞与艰难的。
有诗云:“塞北多长风,鸿雁不晚行。狂沙弥漫处,胡茄落余音。”
2009-9-14 北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