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杂章
 
   
北方的秋天怕风。
   
一如农谚所说“北风刮,见霜花”。
   
入秋后,太平洋热带高压减弱,西伯利亚寒流便趁机而入。从此,开始主导我国北方地区长达4——6个月的秋冬季节。
   
秋日无风,可邀一二好友漫步郊游,赏秋韵清月。秋日有风,则窝在家里读几页书,不失为一种惬意的消遣。
   
周日未出行,亦如此。
 
   
爱买书,已为此生痼疾。平时早出晚归,无暇整理。周日,电脑被夫人强行霸占。遂静静躲在一隅,整理散放在各处的书。
   
一张购书单掉在地上,拾起展读,忆起夏日路过琉璃厂南口,遇雨,进一书店暂避。眼见雨丝飘成雨幕,便在店中溜达开来。
   
入书店淘书颇费时。早年如此,如今出版业兴旺发达,进店淘书更不容易。
 
   
多年购书已形成习惯:文史哲类,一定是选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古籍出版社的版本;文学类,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则是首选,上海文艺出版社也不错;若是经管类,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的书目精品居多,近几年中信出版社也出了不少好书。
   
另外,各省出版社经过十多年市场洗礼,也已形成自己的出版特色,经常选购的有浙江出版社、漓江出版社、北京出版社等。一些行业、专业出版社的书目也值得留意,如西泠印社、中国旅游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等等。
   
   
过去买书,一定要大部头成集成套。早年的书籍装桢设计家很懂封面设计,一个淡雅的书封,就足以吊起人的胃口。现今的大部头们也成集成套,但那装桢设计实在是不敢恭维,而且还高举着价格屠刀。
   
对此类书,俺一般不会出手。实在想看,会去寻找便宜得多的盗版,花不到一半的钱,就能了解个大致。盗版书都是所谓的“畅销书”,没有多大保存价值。
 
   
手中的购书单虽然只有140多元,却让我在书店折腾了有三个小时。不过,看看书目,还是颇为欢喜。11本小书,不厚,也不贵,却都是可以长期展读之物:有著名园林艺术家陈丛周的《梓翁说园》,书法大师启功先生的《诗文声律论稿》,严建文的《词牌释例》,西泠印社的《齐白石常用印款》;余下的是《1950年北京街道详图》及王羲之、苏轼、欧阳询、姜躞的书贴,可说是琳琅满目。
 
   
都说秋是收获季节。
   
俺这可以算是“夏播秋收”吧?  ^_^
 
 
   
2007-10-31 北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