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运:并购之后如何走?
去年以来,中国航空物流领域的并购之声一浪高过一浪。先是首都机场如卷席般快速并购干线机场,短短时间之内,以不同方式掌控国内机场数高达1/3。之后,UPS以协议1亿美金,轻取中外在中国境内的城际快递网络。
“大珠三角”概念的提出,再一次搅热了经济最发达的南中国。粤港经济一体化的呼声,也使深港机场陷入两难选择。长达4年的合作谈判,创下了国内并购谈判之最。是分?是合?反反复复中,双方的心似乎越游越远。悄无声息中,马来西亚航空的货机,已经稳稳地停在了萧山机场的停机坪。随着中美航权的进一步开放,国际航空巨头们进军中国市场的马达声轰轰于耳。
企业间的并购行为,是市场开放后,优势资源重组的最佳选择。然而,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国航空领域的企业重组或并购,却总是来得那么艰难。体制管制下的拉郎配,尽管一夜之间就能制造出规模颇大的航空企业,但观其市场中的行踪,却总是走的那么摇晃而蹒跚。
2005年,在中国航空领域,中外运的市场举动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了。3月28日晚7时,在一片传言声中,川航集团49%的股权终于平稳地落进了中外运谋划已久的袋中。尽管媒体和市场一片置疑,中外运仍坚定地进行着自己的并购计划。中外物流企业间的竞争,已悄然从地面、水面延展到更为广阔的天空。于是,中外运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
在世界航空物流领域,几大跨国公司倚仗其强大的运能和资本,掌握着世界空运市场的话语权和定价权。这样的境况在不长的时间内,就会延续到中国的整个空运领域。WTO的准入,不经意间,已将国际竞争从境外引向中国本土。在企业实力上,航空物流领域的中国企业与世界巨头们根本不在一个级别,但要在未来的市场中生存,寻求发展和壮大已是别无选择。
并购,就是市场资源的再分配。首都机场快速拿下国内1/3的干线机场,将一种体制内的垄断通过看不见的市场之手转化为资源垄断,应该说是市场中的先行者。中外运不甘其后,以股份收购入主川航,绕过繁杂的准入管制,顺利获得空域运营权,为中国空运领域的市场化进程开了一个先河。
这些成功的并购案尽管让人感到欣喜,但我们更关注的是并购之后,首都机场和中外运如何能将这些市场资源尽快转化为竞争优势,从而在以后在市场角逐中能够胜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