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越狱》中John Abruzzi为何早早离去?

(2007-05-02 13:48:24)
标签:

感悟随笔

分类: 朝花夕拾
《越狱》中John <wbr>Abruzzi为何早早离去?
  《越狱》中黑手党老大John Abruzzi在第二季一开始就一命呜呼,令人扼腕,好歹他是黑道上的头号人物。当scofied、T-bag等人尚疲于奔命的时候,John已经西装革履、头发油光可鉴,保镖随护了。网上有人疑惑为何John为了处理那个告密者要以身犯险,派个杀手去不就行了吗?是的,对此,我也有疑问。有两种答案,一,John报仇心切,非手刃叛徒不可;可以理解,想当年,德尼罗在《盗火线》中那般精明,临结束时,本可与爱人乘早远走高飞,但一时愤难平,亲临酒店处置叛徒,却因此贻误逃机,被帕西诺撞见,毙命于飞机场。从人物心理来说,手刃仇人那是极具快感的,所谓"复仇"(revenge)的状态那是最令人快乐的方式之一。但编剧之所以如此处理情节,其实还是为了营造一种“英雄末路”式的戏剧冲突罢了,唯如此,观众方会有怜悯、不舍的感觉,方会难忘。就连scofied听到John的死迅时也感叹,万万没有想到,八个人逃出来,最先离开的竟然是John。第二个关于John为何以身犯险的答案其实很有意思,比较长见识。因为John是意大利人,意大利的传统精神是黑帮的精神支柱,罗马帝国的忠诚教条是被黑帮推崇的,那个证人背叛了John,背叛的后果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背叛行为,叛徒一定要得到惩罚,而且是由被背叛者去执行(quote)。anyway,让谁先死,让谁后死,都是编剧说了算,编剧的手是一只翻云覆雨的手。在另外一个角度,一个说不出所以然唯令人叹喟的角度,John的死是合情合理的。早在一季中John因其手下残及无辜:一五岁幼孩而深为自责,并祈求上帝宽诉那一刻开始,我就隐约感到,John命不久矣!那一日,他的目光呆滞地停留在牢室墙壁顶端一抹貌似血迹的污物上(象征十字架?),久久不能离去。他向牧师寻求慰藉,牧师告诉他说,当一个人特别需要宽诉的时候,主就会出现,可能现在就是时候了。他引用《启示录》第三章第二十节的一段话,耶稣说:“看哪,我站在门外扣门,若有听见我声音的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Jesus said,behold,I stand at the door and knock,if any man hear my voice and open the door,I will come into him),说完此话,牧师将十字架递给John,John接下了。从这一刻开始,John的心理已经发生转变了,他把自己交给了上帝,他只会对上帝下跪,他自诩上帝给了他选择的机会,他也开始有了仁念:在T-bag近乎绝望、可怜兮兮的饶求下,他居然松了警惕,以致遭T-bag刀割其喉,索性这次没有死,但养伤回狱之后,他完全变了一个人,动辄言上帝。而上帝似乎也感应到了他,准备开始接纳他了。说不清为什么,在我的印象中,很多电影、电视剧中常常会出现类似的情节,说一个无恶不赦的家伙通常在他动了善念的时候,他的死期就不远了。最让我记得的是Al Pacino在《情枭的黎明》中的一个场景,他从来杀人不眨眼,但人到中年,生了退隐江湖之心,一次把枪顶着某家伙脑门却迟迟不扣扳机,他最终放过了他,尽管他知道这一放定然会给自己惹来杀生之祸,最后,他正是死于这个他曾经放过的人。我琢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大概与状态的适应有关,一个长期为恶的人,突然良心发现了,但往往这个时候,所谓"报应"就来了;或者一个长期行善的人,只因为做了一桩错事,便是一失足,万古恨,毫无商量的余地。从一种状态急剧地转换到另一种状态,阵痛是避不可免的,并且很可能是致命的。我记得苏东坡有一段话,个中内容,与此景真有异曲同功之妙,一样反映了因为状态急剧转换而引起的变化。说不尽其中味道,却又感叹万端!
  “范蜀公呼我卜邻许下,许下多公卿,而我蓑衣箬笠,放荡于东坡之上,岂复能事公卿哉?若人久放浪,不觉有病,或然持养,百病皆作。如州县久不治,因循苟简,亦曰无事,忽遇能吏,百弊纷然,非数月不能清净也。要且坚忍不退,所谓一劳永逸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4.19
后一篇:立夏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