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沈从文“边城”,看中国式人际关系

标签:
文化 |
读沈从文“边城”,看中国式人际关系
无意中在电视上看到窦文涛主持的“一路书香”节目,谈的是沈从文的“边城”。被节目中如诗如画的湘西风景所吸引,在喜马拉雅中听完了这部名著。
每个人读书的感想是不同的。我的读后感和节目中谈到的,有相同亦有不同。
边城中最震撼到我的,不是翠翠和大老二老的爱情故事,而是作者对所有人物,尤其是翠翠爷爷那些迁回百转心思的描写,一环扣着一环,丝丝入扣,写活了中国式的人际关系。
这是一种沉积了几千年人际关系模式,如雾,如风,如影,无形……至今依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
边城的故事非常简单,翠翠和爷爷祖孙二人管理着渡口,翠翠天生美貌,引来了城中最优秀的两位青年,又恰好是两兄弟的大老和二老同时倾慕。大老托了媒人说亲,二老与翠翠偶遇搅动了翠翠的芳心,按说无论翠翠是嫁给大老还是二老,都是极好的归宿。
但是,翠翠的婚事,要由翠翠唯一的亲人爷爷来把持。于是,一向小心处世,为人谨慎的爷爷,想方设法要照顾好方方面面,既要翠翠有个好归宿,又要合了翠翠的心意,又不想得罪两兄弟的任何一方,就这么周周到到的把这件事给办砸了。砸到什么程度呢,砸到了人命关天。
大老得不到爷爷的准信,又不想和弟弟竞争,只身远走他乡,结果一身好水性的大老,居然出意外淹死了。
翠翠的婚事,爷爷用心太多,始终没给个痛快话,才导致大老揣着心思下水干活,所以出了事。这样的想法不单是二老和二老家人有,镇上的每个人都有,大家对大老的死都很遗憾,便郁闷着不给翠翠爷爷一个好脸色。
二老因为大老的死,也不想娶翠翠了。一系列阴差阳错的误会,让翠翠爷爷苦心经营大半辈子的人际关系几乎塌方。一向为人小心,靠着好人缘生活着的爷爷,被大家明显不待见的态度所深深伤害。加上听说了二老不打算娶翠翠,这样翠翠的未来彻底没了着落,爷爷就这么郁郁而死了。这就是两条人命了。
小说的尾声是温暖的,爷爷一辈子经营下来的好人缘,在他死后得到了回报,丧事办的体面。翠翠被二老家接走了,只是和大老一样远走他乡的二老,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
中国式人际关系最复杂和最让人难受的地方,就是怀揣心思不说不说就是不说。说实在的,二老,翠翠,爷爷,三方面任何一个人把心思说清楚,一切都迎刃而解了。大老反而是最无辜的,他迷失在这三个人的含而不露里,只好远走他乡还丢了性命,但愿我没理解错吧。
你们看看,从沈先生的“边城”到现在,一百年过去了,中国人依然迷失在猜猜猜的人际关系里。大家的心思不说,不说就是不说,说出来的都是委以虚实的话,试探的话,客气的话。
一个字,累。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坐在一起吃饭,点菜这么一件小事,你都无法搞清楚,众人到底想吃什么。
有什么不吃的吗,没有没有,随便点哈,简单点就行。
那红烧肉怎么样,可以可以,哎呀年纪大了,是不是吃素一点,那豆腐呢,可以可以,我们什么都可以,随便点啦,这样的探索一般要进行好多回合,大家都深有体会吧。
更不用说关乎到个人利益的大事了。如果不巧是你当家,没摸清楚人家心思搞错了方向,你就会掉进各种坑里,死的很惨。
个人认为,简单的人际关系,是人生幸福的基本保证。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消磨心力,简直是浪费生命。但是活在中国,你一定会不由自主地学会这一套兜兜转转,因为求生的本能会超越一切。
有话不敢直说的恐惧是怎么沉淀下来的?弯弯绕的人际交往模式是怎么形成的?个人认为,这些都是在勇敢表达自我时,遭遇各种不幸后的集体记忆,代代相传。
从自己做起吧。我和我家男童鞋已经约定成俗,建立小范围简单关系,只需要说YES和NO,不问原因也不生气。
想去香港吗,YES,立即出发,想去万象城逛街吗,NO,任务取消。
几千年文化的积累,改变起来很艰难。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总是不如朗朗乾坤更让人愉悦吧。说真话说实话的社会大环境,我们暂时还不具备。挺遗憾的。
最后要说的是,“边城”是一部难得的好小说。一路娓娓道来处变不惊,写出了一幅优美的生活画卷,写透了人情冷暖世道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