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年轻人
大学毕业后第一天上班,被人事处的一位中年男同志(现在流行叫老师)带到一间办公室,两排桌子后边坐着严肃的大人们,我心里那叫一个忐忑呀,被安排在同样的一个办公桌上坐下之后,就不知道该干嘛了,手都没地方放,既不敢提问题,更害怕被问问题,端坐在硬板凳上一动不敢动地过了一整天。
晚上回到家之后,咱妈谢老师负责给我按摩,这叫一个腰酸背痛啊,如果有今天的这个社会气氛,我是断断乎不会上班去了。刚刚出校门的女孩子,疯玩了一个假期之后,突然走入社会,发现自己要当一个大人了,心里那叫一个烦躁恐惧,根本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谢老师一边按摩一边鼓励我,说是不简单不简单,都能上班了,坚持就是胜利。妈妈当年哪有你这么好的条件啊,还可以回家吃饭睡觉,我们那个时候,就是吃食堂住宿舍,还要…
谢老师没说完我就开始发脾气了,有完没完,总是提你们当年那点事,烦死了,烦死了,我要睡觉了。蒙头大睡之后,第二天硬撑着,还得去上班。
第二天的情形就大不一样了,因为我们的组长回来了。我报到那天,恰逢组长出差在外,所以,办公室的人都各忙各的,没人搭理我。组长一回来,办公室的气氛立刻轻松起来。我的组长是位比谢老师小不了多少岁的阿姨,江浙人,活泼漂亮,对我这个新兵很照顾,一一向我介绍了两排桌子后边的陌生面孔,大家都友好地向我微笑点头,算是认识了。接下来,组长交给我一厚叠子宽行纸,我的工作宣告开始,在这里要说明的是,我是学理工科的,毕业后分配在北京一个计算机中心的软件室模块组,宽行纸打印的是计算机程序,我的工作呢,就是负责解剖这个程序。
在慢慢熟悉了办公室的同事们之后,我发现我是业务能力最差的一个,前排两个座位的大哥大姐,一位毕业于北大,一位毕业于北邮,学习比我好多少这事就不必说了,人家看起程序来哗啦啦的光听见翻篇的声音,还不时跟组长讨论我听也听不明白的问题,我呢,一天看不了一页半页不说,上趟洗手间回来,就忘记刚才的程序读到哪一行了。
至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仍然怀念北京的那个小办公室,怀念我的组长,和至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当年同事们,他们有的自己开软件公司了,有的去美国深造去了,人人都是行业精英。只有我一个人,流落在深圳,过着完全跟计算机程序无关的生活。但是,当年他们带给我的那一份鼓励和温暖,却让我受益终生。
组长经常帮助我一行行解读程序,画框图,两位精英大哥大姐,曾经因为我调试程序漏了个逗号,帮我查找了一下午。初初工作的每一天,我都是错漏百出的,但是,没有一个人怪责过我,更没有一个人嘲笑过我,包括回到家里,谢老师不单是做好了我爱吃的饭菜等着我下班,晚上还要捶肩按背地安慰我。
我是十分幸运的,在初走入社会这段最艰难的日子里,有这么好的运气。这样的经历,使得我在之后一个人独闯深圳的日子里,以及离开单位下海扑腾的岁月中,都从来没有惧怕过,因为最初的经历带给我的那种善意,让我相信,只要我努力,社会就会好好地接纳我。
日子过得多快呀,一晃,我们就中年了,已经是跟当年我组长差不多的年纪,在我上班的日子里,曾经接纳过许多第一次上班的年轻人,组长曾经给过我的温暖,我也给了这些年轻人,即便现在不上班了,我仍然要把这段感受写下来与大家分享,希望还在上班的同龄人,也能用温暖和善意来对待当今的年轻人。总觉得眼下的社会,对年轻人有点太苛求了。
年轻是什么,年轻就是可以犯错误。这好像是哪位哲学家的一句名言,送给不再年轻的同辈们,希望大家能像当年我的组长和同事们那样,善待初入社会的年轻人。
我们今天带给他们的善意,将成就这个社会未来的美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