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见LV
第一次见到LV包,是在1988年,那个时候,我刚刚辞职进入一间外资公司,身份就是个文员。
这一天,香港总经理的太太,坐在写字楼等她老公散会,闲着没事,这位太太对坐在办公桌后面的我说,“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她举到我眼前的,就是现在最传统花纹的LV皮包,款式类似于我们北京汽车售票员的售票包。
我当然不会笨到去回答,“这是一个手袋呀”,我抬头看了香港太太一眼,选择沉默。香港太太将手袋往怀里一收,打开了话匣子,说,“你可别以为这是个普通手袋,这个手袋啊,是法国产的,在香港半岛酒店要排大队买,每人还要限量,这个小的,就要1万多港纸一个,我还有个大的,要6万多呢。”说着把包再用双手托着,举到我面前,“看看,这些花纹,都是对花的,每块皮子转弯地方的花,都是绝对的整齐,一点不能错位。”
我睁大眼镜后面的眼睛,把这个昂贵到令人震惊的手袋看了又看,这时候,写字楼的女孩子们都围拢了过来,香港太太笑眯眯的把手袋翻来调去的给我们看,充满了优越感和满足感,她当时心里一定在想,你们这些打工妹,穷其一生,也买不起这个包,今天,咱就大方的让你们看个够吧。
“不就是一个包吗?能飞天还是怎么的?别搭理这帮香港人,都是骗人的。”这是晚上回家,我将本日重要见闻告知老Z的时候,老Z的回答。
是啊,我也有点疑惑,真的就是个很普通的包包,怎么这么贵呢?
1996年,老Z从美国回来,我从新加坡回来,我们少有的在香港团聚了,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有了点钱。也多了点见识。在香港逛了半天街,黄昏来临的暗淡光线下,我站在CHANEL专卖店的玻璃窗外,不肯走了,在买不买包的问题上,跟老Z发生了冲突。
老Z坚持说,“一个手袋,怎么都不值好几万,就是骗人的,莫名其妙的利润,坚决不买!“我也坚持,“你不懂,这是名牌,就值这么多,香港是最便宜的价钱,到了法国更贵!”老Z生气了,“这么个烂包,到月亮上也不值这个价,不买!”
我一步一回头的被老Z拽离了那家店,老Z把我带进一家手表店,缓和了语气说,“挑块表吧,这个虽说贵点,可我还觉得值。”
就这么着,
CHANEL包没买成,得了块卡地亚表,可心里始终记得,当年香港太太脸上同情得意交织的表情,后来,还是去香港买了包,有种战胜了谁的感觉。
再后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现了大批的名牌A货,跟香港的真包一模一样,写字楼的文员们,集体都用上了LV。再后来,LV的花色,出现在各式各样的箱包上,甚至纸巾筒和烟缸座上,没人认真去分辨,什么是真LV,什么是假LV,什么不是LV。
一个周末,老Z一进门满家找我,最后在阳台上把我找到了,笑嘻嘻的说,“嘿,刚才路口有个要饭的,胳膊上挎着的,就是你最爱的LV,哼,幸亏当年我拦着你没买,要不现在也落到要饭的手里了。”
“一个破包,还不是牛皮的,好几万一个,靠,抢都没这么好挣。”老Z愤愤不平的扬长而去。
“你懂个啥,这叫奢侈品,专门给贵族用的!都是那些土匪商人,看不得人家的利润,被他们盗版了才不值钱的。”我冲着他背影生气的替LV辩解。
时至今日,我早已摆脱了LV情结,知道这名牌包呀,即便挎个满身也成不了贵族,闲来经常在没牌子的地方,捡一两个款式新颖,价廉物美的手袋,用着也挺美的,当然,偶尔还是会在A货面前丧失立场,遇到香港大折扣的时候,也会扫它一个半个的,如此下来,家里的手袋成了大杂烩,我呢,在这堆杂烩中,悠然自得的生活着,不管是真包假包山寨包,我现在都是它们的主人,不会再盲目臣服在某个名牌的脚下,也不会看不起哪个街边的土货,它们每一个,都能为我带来快乐。
说这么件亲身经历的小事,只是想要说明,山寨,也只是个过程而已,不必那么在意和费力剖析,给我们一点时间,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这个世界,就能更清晰的建立我们跟这个世界的关系。
中国人是有想法的,只是穷的太久了,只来得及山寨,还没来得及思考和表达,我们还需要一点时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