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海角七号”为什么风靡台湾
看“海角七号”看了一整天,从上午开始,直到深夜才看完,其间断断续续,为什么不能连续着看呢,就因为不能吸引,一部这么“没劲”的电影,却是能风靡台湾,创下了票房纪录,我边看边想,边想边看,中间还穿插着看了一部日本宫崎骏的动画片,宫的电影倒是一气呵成,看得十分尽兴,倒回头再看“海角七号”,还是个枯燥没劲,边看边快进,终于看完了,也找到答案了,哦----原来是这样!
海角七号讲的故事十分庸常,没有悬念,也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一个日本女孩来台湾工作,当的是模特助理,然后阴差阳错留下来,为即将来台的日本歌星打前站,还要负责打理台湾人业余表演,表演由这个日本女孩和民间团体主席,当地的邮差,民警,退休老邮差,米酒推销员等组织和演出。
贯穿电影始终的是个邮包,来自日本,投递地址是“海角七号”,这个邮包由于找不到地址,年轻邮差好奇就把邮包拆开了,里面都是情书,情书的年代很久远,大概是二战期间,一个日本兵爱上了台湾女孩,走时写了很多封信,现在汇集到一起寄来了台湾,地址不详就留在了年轻邮差的手里。
年轻邮差是主角,除了演出就是找寻这个邮包的主人,最后当然是找到了,还爱上了跟情书中女人重名的日本女助理,整个电影就这么简单的一个故事。
从电影的角度说,看不出有石破天惊的引人之处,但也不是太差,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有点像咱们的“三峡好人”或者是“李米的猜想”之类,按说不至于这么火,但是如果换个角度,不从电影本身来看,而是从“台湾”角度来看,一下子就能豁然开朗的明白,这部电影为什么火爆风靡全台湾。
这是一部如此纯粹的台湾电影,从头看到尾,没有人能想得起来中国,这对于台湾来说是最伟大的意义,电影中无论故事,人物,背景,风俗…一切的一切,没有一星半点牵扯到中国,你可以假设在看一部泰国片,韩国片,日本片,大部分时间,里面的人都是说台语,台湾本土市井生活贯穿始终,而最浪漫文艺的爱情基调,都是由画外音朗诵那些情书来体现,朗诵的语言,对不起,是日语。片中的台湾老人也都会说日语,唯一说中文的,是那个日本女孩,中文说得怪腔怪调,气死中国人不偿命,所以才有那句“说的哪国中文”的台词。
原来是这样!看完之后,想通之后,把自己设想成台湾人,长叹了一口气,也终于明白了台湾人的追求和梦想,那就是,坚决不中国。
这也就解释了我一直想不通的问题,为什么阿扁能一直当道,陈水扁那个“我们是台湾,我们不中国”的调调,是吹到台湾人的心坎里了。
里面的重要故事,那些市民组成的摇滚乐队,克服重重困难表演成功,也许象征着,台湾可以很西方,台湾可以很民主;里面的重要人物,那个年轻邮差和日本女助理发生矛盾,日本女助理喝醉了反复说,你为什么欺负我,你为什么欺负我,也许象征着,台湾很强大;里面的重要台词,“说的哪国中文”,也许象征着,说中文的可以是其它国,不一定是中国,大概是这样吧。
唉,海角七号是找到了,台湾问题的解决方案,看来不那么好找。
一部“海角七号”,让我们能从另外的角度理解台湾人,单凭这一点,电影就很成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