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一说电影“左右”和“立春”

(2008-05-10 15:29:27)
标签:

影评

文化

分类: 热门话题
 

说一说“左右”和“立春”

 

 

其实我很早就看了这两部电影,一直按着没提,因为电影院正在上映中,“做人要厚道”,我不但看的是五元一张的影碟,还要在博客上说三道四,影响人家的票房,那样就实在是太不厚道了。

 

“左右”讲的是一个女人离婚再嫁之后,和前夫所生的孩子的了白血病,为了救这个孩子,女人想跟前夫再生个小孩,用新生儿的脐血救这个得了白血病的孩子,开始是通过试管进行,后因反复试验失败,两人只好背着各自的现有家庭,再次进行睡觉2的活动……就这么个事,导致了两个新组合家庭四人的“左右”为难。

 

首先,“左右”是个可以一直看完的电影,单凭这一点,就应该表扬一下,最近看了太多看不下去的电影,“左右”起码能拽着你看下去,足见这部电影在细节和叙事上能抓住人。

但是缺陷是大缺陷,它来自故事的立意,我个人并不觉得前夫和前妻为了救孩子再次睡觉2,这件事会导致影片中反复渲染的矛盾。为了挽救一个生命,那个生命是自己的亲生孩子,两个人即使离婚了再睡觉2一百遍都不算个事,新的家庭成员,也就是影片中的后爸和空姐都不该有那么大的反应,这事放在哪个家庭都只有忍着的份儿,形成不了左右为难。“左右”的失败之处,就是导演在人性的探讨上失败了,他认为的大是大非构不成大是大非。

 

碰巧那天在凤凰卫视,看到了对“左右”原型的采访,原来跟“黄石的孩子”一样,“左右”也是有生活原型作依托的,看完采访之后就更遗憾了,导演没有抓住关键,真实生活中的母亲是那么坚强,那么执著,克服了那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可是母亲从来没有放弃过,即使生出了新生儿,仍然没能挽救得病的孩子,病魔无情的夺去了孩子的生命,母亲孤单的留在了世上,那份痛彻心腑的感觉,导演没有抓住。

电视上那个真实的母亲,带着为了救那个病孩子而来到世上的小孩,给去世的孩子上坟。新生儿已能蹒跚学步,坟前荒草下母亲哀哀的哭泣,那种生命沧桑轮回的悲凉,比电影展现出来的所谓“左右”为难,实在是震撼一百倍。

导演把这个故事庸俗化了,真是太可惜了。相比之下,“黄石的孩子”倒是能抓住人性光芒四射的闪亮,让我们跟着感动了一把。

 

说句题外话,如果是我来编,我会让那个得了白血病的孩子提前走掉,那么,面对肚子里已经成熟,即将诞生的新生命,这四个人“左右”为难还差不多。对于这个新生命的轻率态度,反而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再说“立春”,这是一部没法看完的电影,评论一部没看完的电影不太慎重,所以我只说看不下去的原因。

之前在媒体上看到大量报道,反复强调的是蒋雯丽为电影作出的牺牲,扮演了一个非常丑却执着追求艺术的女性。电影的主题是不惜一切追求理想,这是我很想学习的,但看了开头不久,我就看不下去了,第一是蒋雯丽太丑,但是丑得还是能看出来是蒋雯丽,包括她的眼神音调都没什么变化,这就让人觉得有点做作,第二电影用的是方言,这纯属个人的喜好,我不喜欢用方言演绎的文艺作品,包括电影话剧小品都是一样。我喜欢普通话。第三是情节,开头的情节引入的两个男人形象和内容都让人不舒服,而且直接就猜到了要发生什么,挺没意思的。

 

“立春”这部电影,把搞艺术的人边缘化了,其实艺术没这么特殊,需要这么样莫名其妙的坚持,即使坚持也没什么伟大的,跟坚持剃头当厨师是一样的事情,这是我的看法,理想如果只建立在满足个人愿望的基础上,那只能是个人层面上的事情,上升不到全人类要学习的地步。

 

那么什么是值得学习的呢?像“黄石的孩子”里的何克那样,像“赎罪”里的男女主角,对孩子无私的帮助,对爱情的坚守,对正义战争的投入,,让人类正义精神在普通小人物身上闪光,这才是值得学习的。

 

总觉得蒋雯丽完全没必要做出增肥扮丑的牺牲,演技好首先是要进入角色内心,外形是次要的。漂亮的蒋雯丽和肥丑的蒋雯丽,严格说来对这部戏没什么突出的加分和减分。

蒋雯丽的戏我挺爱看的,只是在这部电影里有点用力过度的感觉,演得不是很好。

 

感觉很多导演现在都活在了一个虚空里,这真是非常遗憾的事情。我总是呼吁,导演应该结交一些作家朋友,走出他们自以为是的感受模式,在对人性的探讨方面,作家比导演要深刻多了,可惜这两个群体,都太自我中心了,很难平等互助的交流。

 

 

 

最后说说票房,票房这个问题,是困扰很多电影导演的难题,现在票房不好,很多电影界人士都归咎到盗版身上,其实是错的。

 

有很多电影,我们绝对不会选择看盗版碟,又有很多电影,我们只会选择看盗版碟,这其中的原因,还是一个很简单的商业元素,商业元素包括了什么呢,第一是产品质量,第二是产品价钱,第三是产品需求。

现在第一票价太贵,第二电影太滥,第三电影不是生活必需品,那么从哪里下手改善,还是导演大腕们自己研究吧。

 

我本人的意见,应该参照好莱坞和港产片,积极发展商业电影,能拍好商业片,再来使劲上升到纯艺术,才有一个好的基础。连商业片都拍不好,只讲纯艺术,有什么意义呢,电影产业的大发展,还是应该以大众的需求为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