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博友问】如何看待隐士文化
(2009-10-25 18:32:51)
标签:
80后词人秦豫秦豫秦豫平凹诗人网络红人文化 |
分类: 秦豫°_______【文化漫谈】 |
俗话说中国古代多隐士,隐士多文人。“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或称为有道德有才华之人,否则就无所谓隐居。《易》曰:“天地闭,贤人隐。”又曰:“高尚其事。”诸如此类,皆曰“贤人隐”而非一般人隐。换言之,即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南史·隐逸》谓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因而“隐士”不是一般人,也是为什么隐士多文人。
旧时认为隐居的人不求官,不求名,不求利。《旧唐书·隐逸》称“所高者独行”,“所重者逃名”。《易·蛊》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又有一句话叫做: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意思是居于朝廷中的是隐的最高境界,隐于山水之间的不过是隐的初级境界,而一般的隐于人海茫茫之中。这似乎有些矛盾。但如果居于庙堂之上,却又不求名,不求利,确可称为大隐。但事实上,我们所熟悉的一些隐士,还是一些小隐,真正的大隐,是隐到连姓名都不曾留给世人。
士人隐居多是因为社会的黑暗动乱,如魏晋之际出现了“竹林七贤”、“浔阳三隐”,均是因为当时官场的黑暗。他们的个人才能得不到统治阶级的认可,遭受排挤,个人的社会价值无法实现,便愤然远离世俗,归隐山林。但却因此成就了隐士文化,使中国历史更具韵味。
极其欣赏的是一位称不上隐士的隐士,他便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林逋。他宠“梅妻”护“鹤子”,过着隐居生活。然越隐居就越多人来拜访,最后连皇帝都知道了他,在他死后,赠给他个谥号“和靖先生”。如此,他也只能算个半隐士,不算真正的隐士。
当然,真正的隐士不多,他们都在深山更深处,他们都在人们不知道之处继续隐居。而当今余隐居山林,其因是饴情山水,品茶论酒.
秦豫于10月25日文显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