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访谈录。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大访谈录》一书。
访谈人:傅丽 李璐 时 间:2000年7月16日下午 地 点:北大中关园
傅:辜老师,我们都知道您在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您能谈一下决定中西文化差异的最基本的因素是什么吗?你认为这些因素是怎样决定和影响着文化的发展的?
辜:其实我在两年前开"中西文化比较"这门课时,一开始就强调了这个问题。要解决中西文化差异的问题,首先要了解有关人类文化演进的一些基本规律。把这些基本规律了解清楚了之后,再深入分析、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异就容易多了。记得当时我把人类文化演进的规律归纳为九大类,但事实上,这些规律不止九类。既然你提出了 这个问题,我就想把这九大规律再简述一下。这九大律又可以从物理、生理、心理和哲理这四个方面来说明。
从物理方面看,也就是从自然方面来看,影响人类文化发展的第一因素是生态环境,也可以说是地理环境。环境又可以进一步被确定为一些更为具体的因素,例如:气候、资源、地形、地理位置等等。这些因素作为一个因素系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文化的发展方向或模式。但是我还得补充一下,从人类文化发展的整体来看,这种环境影响还是横向的多一些。所谓横向,是指它在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影响很大,但从总的、纵向的历史发展来看,它所起的作用又是逐渐减小的。也就是说,与历史发展的时间进程是成反比的。越往古代方向追溯,环境的影响就越大;越往近代、现代、当代方向,它的影响就越小。但再减少也不是没有了,只能说其程度在总方向上来说是递减的。
为什么我要提出横向影响这种概念呢?因为在这方面存在着某些争论,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外学术界都有人批判所谓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有多大影响,古今中外有很多专家、学者发表过各种看法。有的人认为环境的影响压倒一切,有的人认为作用不太重要,有的人则走中间路线,说环境与人为作用是互动的、互相影响。对于各种看法,我们这里没有太多时间去评述了,我只能说一下我个人的有别于前人的观点。我认为:首先,不宜笼统地说环境是否具有决定性影响还是没有决定性影响,而是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就是说,在某些历史阶段,环境影响具备决定性影响,在另一些阶段,环境不具备决定性影响;换句话说,环境影响并非从古到今都一样,它是一个相对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动态过程,。同时,我还使用环境横向决定性影响和环境纵向递减影响这一类术语来界定我的观点,强调环境的影响从总的纵向发展而言,是呈递减趋势的。如果要我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加以说明,我就不得不提到中西文化是怎样由于各自所处的环境而产生的。这样一来,我就必然要把中西文化加以比较。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大家都知道是有差别的,但是差别有多大,这就有争论。有的认为差别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因为我们毕竟都是人类,具有人类所具有的那种共性。这种观点再往前推一下,有人就可能觉得这些差别是微不足道的,这算一派。这一派有这样一种思路,认为既然中西文化差异不大,就意味着许多价值观是可以全球通用的,乃至于认为所有人的价值观都是可以融合、统一起来的,甚至认为存在universal(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那种东西。另外一种相反的观点则认为中西文化的差别非常大,大到认为这两种文化从根本上看就不是一样的。这样,两种文化在价值观等方面也就有相应大的差别,差别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呢?这就因各家不同的解释而不同了。我个人的研究认为,它们的差异是很大的,很难如上边的那一派思想家们所想象的那样融合、统一起来。很多人都在指望中西文化的有机融合,但实际上融合过程一旦发生,常常不是平等的融合,而往往是一种文化把另一种文化整个儿吞没。因为二者的性质很不一样、甚至是对抗性的,似乎具有你死我活特点,所谓融合就多半衍化为兼并过程,其中一种文化的性质很快占上风,把另一种彻底压倒。占了上风的这种文化当然也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发展起来,但是原来的那种文化就可能被瓦解了、消灭了。许多知识分子认为,中国一百多年来就一直面临着这样一种两难的选择:如果选择不与西方文化融合,最终势必被西方文化强行吞灭;若选择与西方文化互补融合,则又很可能发展到西方文化把中国文化软性吞没。如果我们想避免这种结局该怎么办呢?我认为,中国学者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彻底分析清楚:究竟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什么地方?有没有优劣之分?如果有,是哪些方面?这些优劣因素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的?这些问题解决了,我们才能来讨论中西两种文化哪些地方是可以融合的,哪些地方是不可以融合的,哪些地方是无须融合的。当然,我今天不可能在这有限的采访时间里全部回答这些问题。我的《中西文化比较》这门课就是解答这些问题的。
首先让我从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点入手来解答中西文化的生发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