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说别人的作品了!
legpuller
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博友,除了在不少圈子里担任管理工作外,也经常写一些自己的作品,并邀请圈友一起点评。
周末,legpuller给我留言,谈到了她的苦恼:“写博文总觉得没什么提高,感觉有无病呻吟之嫌,急。”希望老歪就她的新作《过往的悲欢》提些建议和诊断。
我为她的精神所感动,加上我自己圈子里的几位同事也正与我探讨如何写文章的问题,于是有了这篇博文,希望有一点帮助。
说实话,legpuller的文笔是很好的,《过往的悲欢》同一般的博客文章比较,已经有其过人之处了。
比如她的第一段,优美的文字一下子将读者拉进了她将要设定的情绪中了:
消失不因眷恋而停止,所有的花开,都注定是零落的命运。那片过往的红叶已红消香散,努力想忘记的却已经散落心间。
开门见山,用最短的语言为读者进入主题做好了铺垫。接下来,文章有进行了进一步的推进:
天地间的万物,红尘中的种种,都逃不脱一个缘。花开花落随季节轮回,人生却只有一次相见,如果擦肩而过,便已注定此生情深缘浅~~~~~ 匆匆岁月间,留下的不过是一些淡如晨雾的心迹,失落的,却是未及深思便已悄然逝去的悲欢。
很富有哲理的语言。
我们可以将文章开头的两段称为“起”,是为文章的核心内容铺路和架桥的。但大凡路铺得越长,桥架得越高,读者对核心内容的深度、高度和分量就要求就会越高。你让读者进入了悲伤的情绪,你就要拿出点让人哭的东西来。
那么,核心的内容是什么呢?
看题目。题目是写文章和读文章的指路牌。(至于现在出现的“标题党”的情况,属于炒做范围,另做他论)
legpuller
的题目很明确:《过往的悲欢》。核心内容当然就应该写的是以前令人悲和令人欢的事情了。而且,经过了两个自然段的铺垫,读者已经被吊足了胃口,甚至准备好了擦眼泪的面巾纸,我们想这个故事一定是值得我们同悲共喜的了。
但作者让我们失望了!接下来的两段让我们又回到了泛泛而谈的层面上来了。不知是作者有意不想让我们分享她感人的往事,还是本来就没有想好要写什么给我们看。
其实这是现在年轻的朋友写文章的通病。
要知道,无论你用什么手法,用什么样漂亮的辞藻,制造什么样的情绪和氛围,内容永远都是核心的。没有了核心,一切手法、辞藻、情绪和氛围就都变成了“无病的呻吟”。我想legpuller
其实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却不知道如何去改进。
记得辛弃疾有一首词,叫《丑奴儿》,是这样写的: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用在写作评论上大概有两层意思:
一是不要为了写文章去强调和渲染那些本来就似有若无的情绪,否则,在别人看来即有“生活阅历不足”之嫌疑;
二是要努力体验和感受生活,找到那些真正令自己感动和难忘的情景点,深刻的经历自然能让读者和你一起悲与欢。
如果legpuller
从第三段开始,写的是切题而印象深刻的情景,比如与“那片过往的红叶”和“唯一的一次相见”相关的情景,以及“擦肩而过”后留下的“悲”与“欢”等等,读者就不会感觉你在“回避”了。而且你既然已经多次提到了“红叶”,那说明了它是这“悲欢”见证,或者媒介,读者是不会将它放弃的,这是你铺垫的结果。
但有很多朋友会说,我写到这儿,就真的不知该写什么了,并不一定是没有生活。
那么你可能还没有掌握写作方式吧。
一般人写文章,大多是从开头写到结尾的。我指的是你的写作思维是从开始到中间再到结尾的,换句话说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这样是很容易跑题的。
而正确的写作方式是从后面写到开头的,即先有了结果再开头,这样开头就一定是为后面的核心服务的。用戏剧的行话叫“从高潮看统一”,也就是所有的手法,修辞,所有的铺垫、引导、营造氛围等等都是前戏,都是为这个高潮服务的,此外的东西则该一一删去。
这就是我为什么看了前面两段后,就认定《过往的悲欢》的核心部分一定与“红叶”有关的道理。当然,作者没写,于是我们就感到了遗憾。
写作时我们如果遵循以下的流程,恐怕会更加高效些:
先找核心,也就是你准备写的事情,或者想通过这个事情表达什么情感,或者想证明一个命题的正确与否。核心要纯粹,要有价值或分量。其实这就是选材。
然后定标题,标题一定是和你的核心内容相关联的,标题的表意清楚是很重要的。
然后就可以开始写了,用什么手法和辞藻就不说了,但开头和结尾是要相互呼应的,并且一定是要为核心和高潮服务的。
回过来看《过往的悲欢》,结尾其实也是很好的:
那片过往的红叶已渐渐红消香散,斑驳的叶面承载着种种沧桑与无奈,深处的脉络却清晰如昨,如那段无法忘却的记忆……
结尾和开头的呼应也很好,那红叶的影象已经深深印入我的脑中,我真的很想读到那个“红叶”季节里擦肩而过的故事了!
legpuller,写出来好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