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回家,打开电视,看见阿丘在正襟危坐地说事儿,于是难得地停留在CCTV-1这个已经好久不看的频道上了。阿丘正说的,是浙江温州市第七中学未满16岁的女生吴雯雯,因为被班主任禁止参加期末考试而投水自尽的事。法庭上,当被告的代理律师做了学校和老师“不承担法律责任”的辩护发言后,“被告方来参加旁听的五六十名老师代表竟然集体热烈击掌喝彩”。据媒体报道,当吴雯雯去参加考试的时候,班主任以她的头发未扎好为由禁止她进入考场,待吴雯雯扎好头发返回时,班主任又说她超过了规定的时间。而这背后的原因是:她欠了班主任200元的补课费。于是导致了吴雯雯的投水自尽。
听到这里,我不禁拍案而起,哪有这么无情的老师呀?一个16岁的女生死了,居然还“集体热烈击掌喝彩”?不说师德,就连人情都已不在了。据阿丘介绍,此事出来后,各种媒体纷纷加入了对这种“教师的集体冷漠”行为的报道和批评。
但事情就这么简单吗?
那些老师们为什么会鼓掌呢?
随着阿丘的介绍和《社会记录》记者的深入挖掘,我也开始进入了事情本来的情理之中。
原来老师也有老师的苦衷。首先这吴雯雯的性格从小就格外内向,在她的小学毕业鉴定上老师就写下了“因为性格的原因,阻碍了正常的人际关系”的字句。在自尽前的一段日子里,她在自己的日记本里写下了不少关于烦恼和因学习成绩而产生压力的内容,这个日记本还是记者在她家里找到的,连她的爸爸也没有看过。事情发生以后,家长因为极度的悲愤,曾经将校长和班主任老师关在教室里2天2夜,还把灵堂设到了学校的门口,加上媒体的报道和批判,给予了全校老师极大的压力。从后来的采访中可以知道,对于吴雯雯的死,老师是持极大的同情和哀伤的,但由于后来的一些过激的行为和超常的社会压力,把老师逼到了一个无法回旋的地步。所以那“连续整齐的掌声”,就是在这种压力的长期作用下的结果。他们不是为吴雯雯的死而鼓掌,而是为这种压力的解脱而鼓掌。
吴雯雯的死,固然与学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以及她成长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件事情的本身就足以让我们对未成年人的心理教育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报道这件事情的态度和做法,却让人再一次感受到了媒体捣乱的能力,或者说是媒体的操蛋能力。
通过在网络的搜索可以看到,报道这件事情的媒体确实不少,但大多是转载,很少有《社会记录》记者这样的详细采访和分析。为什么?
一是反映了媒体一种简单化的工作作风;
二是反映了社会对媒体的监督还远远不够,所以说错了也无关紧要,更何况是转载的,错了也是人家错了;
三是反映了现代媒体报道中的浮躁和哗众取宠。也许是读者对日常新闻的司空见惯,才迫使媒体不断地把一件普通的事情炒成一个非常事件,颇有点惟恐天下不乱的意思。所以奇闻奇事漫天飞,暴力色情跟着追。看看发行量高的媒体,哪一个少得了这个?否则,哪有“标题党”横行的天下?
所以,这吴雯雯的事件,并不是“教师的集体冷漠”,而是“媒体的集体操蛋”造成的难堪结果。因为媒体不负责任地加入,学生、家长、老师、学校都变成了受害者,而最大的受害者就是我们的社会。
老师需要有爱心和道德,媒体同样需要有爱心和道德。
社会的公正需要媒体的监督,媒体也同样需要社会公正的监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