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唯美主义的乡土作家,用他的笔把全世界带进了湘西,带进了湘西苗家的淳朴之地,他就是沈从文。因为母校的原因,对从文先生早有崇拜,学生时就多次到他的故乡凤凰,到他的故居沈家祠堂,站在那些年代已久的屋檐下,去聆听沈老过去的声音。
也许是机缘巧合,大学毕业后的一个月内,却让我有了一次面对面采访沈老的机会。那是1986年的夏天,我刚刚分到了母校的电教中心,也刚刚学会了摄象机进行拍摄,恩师益友、成国两位就把我带到了北京,去拜访当时住在前门东大街的沈老先生。
沈老是1922年从湘西来到北京的,他在《20年代的中国新文学》中回忆说:“我是1922年夏天到北京的,开始住在会馆里。我从会馆出门向西15分钟就到达中国古代文化集中之地,就是琉璃厂。那里除了有两条十字形的街,然后还有十几家大小古董店,小胡同里还有许多不标店名分门别类的、包罗万象的古董店,完全是一个中国文化博物馆的模样。”后来,他曾在北京大学教过书,还编过《大公报》、《益世报》的文艺副刊。1949年以后,长期从事文物工作,曾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文化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沈从文以他特有的方式征服了北京城。
怀着崇敬,我们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里寻找着他在北京地面上可能留下的痕迹,大部分他曾居住过的小四合院都已经变成了高楼,但我们还是感受到了他当年奔波的足迹。
在前门东大街他的居所里,沈老及夫人张兆和女士非常愉快地和我们回忆起那些远久的记忆。由于沈从文1983年患了脑血栓,造成左身瘫痪,而且当时没带假牙,所以张兆和女士希望在聊天的时候不要拍摄。但我只是把摄象机放在腿上,却没有关机,足足拍了30分钟,把沈老与益友老师的谈话全部记录下来了,包括他没带假牙时说话的含混不清,和那只偏瘫的手的微微颤动。末了,沈老为了给湘西的学子们说上几句鼓励的话,硬是费了很大的劲,带好假牙,整好衣领,端端正正地坐在我的面前,努力地完成了一次正式的电视采访,现在想来还觉得有些对不起他们二老。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沈老因心脏病猝发,于1988年5月10日下午五时三十分在家中病逝,走完了他八十六年的生命历程。我的这次采访却成了他老人家生前最后一次接受的电视采访。我的这次经历也就成了一次永久的记忆。
与沈老及成国老师 沈老年轻时在北京住过的一个四合院
上图:与沈老、张兆和女士及益友老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