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定位目标 提高教学有效性
(2009-04-07 12:58:53)
标签:
教育 |
准确定位目标
江苏省句容市宝华中心小学
摘要:教师缺乏明确的目标意识,所组织的教学教学活动必定难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教学设计的首要问题,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语文教学目标只有体现学科的特点,明确课堂教学内容,才能保证课堂的有效性。
在我们现在的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中,因教学目标不明确而造成的教学随意性、盲目性现象仍然较为普遍。有的教师对讲授的课文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想讲什么就讲什么,讲到哪里算哪里,随意性很大;有的教师的教学目标大而无当,多而繁杂,导致目标紊乱,重点不突出。教学环节设计不够精当,课堂结构松散。
听过一位老师教学《会走路的树》(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这是低年级的课文,充满了童趣,说是以识字为主的低年级课堂吧,整节课没见识一个字,教师只是让学生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了一遍;说是一节以阅读为主的课堂吧,整节课又不知教者到底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小鸟与小鹿之间的友谊?可是学生根本就没体会到。让学生表演读吧,可学生根本记不住词,下面的学生也是乱哄哄的,你演你的,我玩我的;……看似热热闹闹的教学活动,究竟想干什么?让人摸不着头脑,一节课下来,我不明白老师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教师缺乏明确的目标意识,所组织的教学教学活动必定难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教学设计的首要问题,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语文教学目标只有体现学科的特点,明确课堂教学内容,才能保证课堂的有效性。
一、目标定要明确——准确定位教学目标,首先应做到“明确”
如果说教学内容决定“教什么学什么”,那么教学目标则规定“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水平”(薛法根老师)
在一堂课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它既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考虑到时间的限制。一堂语文课,要向学生传授几个知识点,培养哪种能力,使他们受到什么教育,必须有一定的确定性。
那么明确的目标哪里来?最首要的一条还是认真钻研教材。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写过一篇题为《我怎样备课》的文章(曾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师》杂志上),他把如何上好一节课还重点放在钻研好文本,了解好学生等课前备课上,于永正老师说,“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仍以《会走路的树》课文(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为例,教者在教学设计时把让学生体会小鹿和小鸟的友情和理解“会走路的树”上,而忽视了低年级段的最重要的一个重点:识字和写字。没有写字的阅读教学不是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课上只重视学生朗读、理解、感悟课文,当一节课结束时还没来得及识字写字。试问,这样的低年级阅读课合格吗?低段的教学目标何在,教学有效性何在?
二、目标定有依据——明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定位还应建立在把握好教材价值上
教材价值从实际上规定了一篇课文的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薛法根老师也谈到过备课的问题:要善于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作为一般性的阅读文章,本身就具有阅读价值——课文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情感,透露着人生哲理,态度价值人文信息等等,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信息,接受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但这仅仅是文章未成为语文教材的原本价值。而一旦这些文章被选用到语文书里来,就具有了另一种价值——教学价值。这种价值就事关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语文知识,即“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越是重要的教学价值,越隐藏在课文文本的深处,言语的智慧并不是直露的,语文课文的教学价值就是使学生获得言语的智慧——简单地说就是获得表达的方法与艺术。而是隐含在语文课文之中的。
教学目标必须体现一篇课文实质上的教学价值,没有教学价值的教学目标就没有意义。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与恰当运用现有的语文教材,对每一篇课文做深入的研读,以发现每篇课文独有的语文教学价值,从而提炼出合宜、精当的教学内容。确定了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教师就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习需要,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及向光的语文学习活动。
三、目标定有科学性——明确而恰切的目标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以生为本,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基础、兴趣和需求。关注学生的全体,关注学生素质发展的全面,难易要适中,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摒弃教学的功利性,关注学生知识的积淀及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相同的教材,相同的课文,其教学目标的定位必定会有差异,过高或过低的目标,都不能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一篇课文,可以教的内容有很多,因此可以作为教学目标的也很多,但真正需要学生理解、需要教师讲解的内容并不多,教师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学生的实际对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教学目标应基于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教学目标过高,强人所难,教学目标过低,低水平重复。课前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了解,看你所面对的学生在这节课中需要学到哪些知识,不同的学生在一节课中的需求是不同的,学习比较轻松的学生在学习了新知识后马上就能理解消化,因而他们就需要继续提高。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需要不断巩固。因而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教学设计要既满足一部分学生提高的需求,设计一些有高度,有深度的习题,又要考虑到另一部分学生,设计一些基础性的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就像我们在教学一篇课文前事先会让学生预习,预习的时候有很多简单的知识点,一些基本的内容都已经会了,当我们正式上课时教师完全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如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呢,发生了哪些事呢这样的问题在导入的时候就会问学生,其实学生通过预习已经知道是谁了还要设计这样的导语干什么呢?这就是教学层次的低下,不能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已经会的,不需教,;学生能自己会的,不必教,教了学生不会的,不能教”,研究学生,了解学生,考虑学情,是我们定位教学目标时必须做的一项工作。
四、目标定要适量——有所选择的设定目标
前面说过,一篇课文可以教的内容有很多,可以作为教学目标的也很多,一节课40分钟,如果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贪多求全,样样都要实现,其结果往往是什么都想抓,可什么也都没抓住,那这节课的有效性就无从谈起。
在设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时,不能求全希望能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合理的、有所选择的设定目标。
课程标准就是我们的指南。在备课伊始,第一步就是研究课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多元的,它不仅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结果有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片面的孤立地曲解了三维目标的含义,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把他们一一割裂开来逐条制定,什么知识目标是什么,什么能力目标是什么,什么情意目标是什么,好醒目的“一、二、三”,事实上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是我们就进行课堂教学的一个理论参照,简单套用,而不将三者有机地整合于教学之中,又怎能真正促进的学生发展,课堂的有效性又在哪?
一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不宜过多,一、两个就可以了,核心的教学目标完成了,那么其他的附属教学目标自然会水到渠成。现在很多名师经常说的“一课一得”就是这个道理,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制约着教学的方向。我们只有确立了准确、明确的教学目标,定位好我们的教学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薛法根:《有效阅读教学谈(一)(二)》(《小学语文教师》
于永正:《我怎样备课》(《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