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意义
(2011-07-20 11:32:23)
标签:
教学随笔教育教育随笔教育杂谈 |
2011只是为了与你相知
说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我总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要以课堂教学过程为依据。
课堂教学过程常被分为:学生了解知识的过程、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学生运用知识的过程。
但,沿着这样的划分、这样的表述,我们的课堂教学很可能平庸、很可能残缺。
为什么?先别追问其因,先看两不同的教学过程。
A:上课伊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课题———三角形内角和,并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然后布置学生读书,自学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学生了解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后,教师就布置学生解决下列一系列的问题:
已知:三角形 ABC,∠A=30°,∠B=80°,求∠C的度数?
已知:∠1=45°,∠2=75°,∠3=90°,∠4=15°,∠5=60°,
∠6=78°,∠7=30°, ∠8=12°。其中哪些角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
已知:三角形ABC,角ACD是三角形ABC的一个外角,请说明角ACD与角A和角B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B: (了解知识过程)教师:我们先做个游戏,请大家根据三角形露出的一个角,判断这个三角形属于按角分类的哪一种。看谁判断得最快。
(露出145°的角)
学生抢答:钝角三角形。
(露出90°的角)
学生抢答:直角三角形。
(露出70°的角)
学生1:锐角三角形。
学生2:不能确定。因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都有两个锐角。
(露出70°的角,再露出一个40°的角)
学生1:不能判断。
学生2:是锐角三角形。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我用180°减去40°和70°,还剩70°,三个角都是锐角,所以是锐角三角形。
(教师板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教学过程A,教师用了最少的时间让学生认知了知识,用了最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了习题训练,理解、运用了知识。
这是最实在的教学吗?是高效的教学吗?
也许是这样的,现在许多有名的教学法,就是沿着这样的思路走的。
但是,这样的教学只顾知识传授,并且用一种最简单的方式传授知识,只注重知识技能目标的实现,其根本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训练,以期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分数,是一种残缺的教学。
教学过程B,是一个简单不过的教学过程,但这个过程,不仅让学生自己说出了这节课的课题,学生自主地认知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是一个数学游戏,能够激起学生兴趣;这个过程用一个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复习了三角形的按角分类,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回顾旧知、展开思维的平台;这个过程还为那些已认知了三角形内角和的学生创造了成功的机会,给予了学生自学、积极思考的动力。这个教学过程,实现了知识技能目标,更体现了过程性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性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意义所在,课堂教学的全部意义都在教学过程之中,但课堂教学意义并不被全部检测,如:学生快乐的学习情感、学生解决问题(不是解决习题)的能力无法用试卷检测,不被检测的意义,常被教师忽略,出现在人们面前的课堂教学总是意义不全,总是一副残缺的形象,这很难说是教师的失职,但肯定是教学的无奈,是教学管理的悲哀,是对学生成长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