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鲁鸣
鲁鸣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514
  • 关注人气:9,98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身对话

(2016-08-02 19:38:41)
标签:

当代诗

鲁鸣

文学原创

分类: 诗情画意

自身对话

------关于诗

 

 

0鲁鸣0

 

 

            写诗,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与自身对话。因为诗人明明知道读者屈指可数,甚至寥寥无几。是不是曲高,且当别论,寡众是一定的。既然如此,还满腔热情地写诗,不是自身对话是什么?所以,诗成为文字后有读者,能得到认同,是皆大欢喜;得不到共鸣,则也罢了。我相信,诗人大多有这样的心怀。

写诗跟写小说不一样。后者有很多风景人物细节铺垫和描述。在所有文字艺术里,诗与画与音乐这两大艺术最接近。无论是什么画,哪怕是很具象如同照片的画,不可能有很多意境,除非是连环画 。一幅好的画,除了色彩运用搭配有独特风格,更重要的是寓意深远,给观众很大震撼和想象的余地。有些抽象画能震撼人,恐怕原因在此。音乐也是如此。它如此抽象,却能直达你的心。它的节奏和旋律和由音乐家通过乐器表达出来后,能让人疯狂极致。在所有的艺术里,我个人认为,音乐是最能让人癫狂的艺术。它是我的最爱。

诗,它简洁却深藏寓意富有节奏韵律。我把诗看成是文字艺术的绘画和音乐。不管是什么风格的好诗,它都具备这些特点。自然,人们对诗的理解和喜爱,如同对画和音乐的喜爱,是非常不一样的。读者有他喜爱和拒绝阅读的权利。作为写者,难道就因为读者这一权利就弃路而去了吗?显然不会。诗人最终之所以是诗人,成就的就是意识到自我有限却仍对生活歌唱的人。想必,散文家和小说家都是如此。只是和后者相比,诗人更容易成为画家。想必因为诗情画意。不是吗?很多诗人(比如:严力)都画画,有些颇有成就。连大名鼎鼎的北岛现在也画起画来了。诗人成为音乐家,可能比较少,因为音乐必须借助乐器。这就涉及到对乐器的掌握。然而,很多音乐家都喜欢诗。他们将此写成歌曲和歌剧,或其歌曲歌剧富有诗意。列侬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被公认是极具诗人气质的音乐家。由他谱曲写词演唱的“Image"这首歌以直白道出,却寓意深长旋律优美,成为世界经典歌曲。Ryan Adams 写出著名歌曲 “Oh, my sweet Carolina"的美国音乐家,也是诗人和作家,出版过诗和小说。

回到诗本身,有些很直白却同样不失为好诗。北岛早期的诗几乎全是直白的,但无法否认其中佳作在那个年代的震撼力量。诗人本身成长是一个过程。随着诗的多元和诗人与外部世界互动的纠结,诗人尝试不同类型风格的诗。诗人善长某种特定类型风格的诗,无疑来自他个性、个人经验以及阅读的后果。每一种类型风格的诗,都有可能成为好诗,就像某种流派类型的画都有可能是佳品:抽象,写实,水墨,油画,版画。以自己喜欢某种诗而拒绝阅读其他,这是很自然的。所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但是,如果以此断然否认其他类型风格的诗,未免也就太狭隘了。从文学艺术发展而言,显然极其有害。如果是一般读者,也就罢了。如果是文学评论家,不得不让人质疑是人性使然还是文革遗风。这样说,绝对没有扣帽子的意思,就事论事,无伦理判断。

诗是语言艺术。语言的功夫,不是仅靠阅读就能解决的,更不是靠精心搭配词语组合就能散发出震憾的力量。一首好诗内在具有的语言力量,不是来自华丽词藻,恰恰相反。一首好诗,简洁是最基本的要素。否则,要诗干嘛?写散文小说就足够了。况且,如今连散文小说都提倡简洁。能用简单明了朴素的词语,写出寓意深长直击人心百读不厌的诗,这无论对诗人还是对读者,都是巨大幸福。对诗人来说,创作出这样的诗,很可能一辈子没几次。

诗人在用诗进行自身对话时,潜意识起了很大作用。往往一首诗的完成,很可能半小时就完成了(本文不讨论巨诗或史诗)。它跟写小说不一样,不一定要符合逻辑,意识完全可以跳跃,更体现一气呵成,那种自然而然如同河流的诞生和美妙。一部小说可能修改无数遍,而一首诗如果改无数遍,即便不是矫揉造作,也很可能是工匠制作痕迹很浓郁的文字堆积,意象泛滥。一味地追求技艺,势必封闭地沉溺于对文字唯美本身的迷恋,而使诗缺乏语言接近生活的丰富性,缺乏生命体验的原初性和真实性,而成为词语游戏。诚然,绝不是说写诗技艺不重要,而是就诗来说,这种文本本身决定了它更多的是激情产物,瞬间火花贯穿着整首诗的写作过程,这是写诗和写其它文本的最大区别。正如在美国享有盛誉的华人小说家李翊云指出,写作技巧,很快就可以学会。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即使是最讲究技艺的诗人,他/她也说不出多少技巧来。这是诗人必须谦卑的地方。技艺有限,思想无限。

 既然诗是自身对话,其实就是传达思想。这种传达,是诗人潜意识或非理性或身临其境被有意识的思想牵引出来,需要宣泄释放。所以,我特别理解有些作者写完诗后内心平静了,有没有读者,读者的多少,拍砖或视玉,都无所谓了。这里所说的思想,不一定是个人化的吟唱,更多的是对人性的关注,对现实的批评和爱,还可能是诗人对己对世界认知的提升。诗一旦成为文字,即便它们含蓄或借助虚构,已达到自身对话的目的了。这是诗永远不会消失的真正动力,是它不会失去灵魂的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掌灯时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