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死亡
鲁鸣

(摄于挪威,2008)
最近,朋友要借我的一本书《死亡哲学》。这本书买了好多年,我没读完它。我潜意识里也许不想那么认真去思考死亡。前不久,母亲从病危中被抢救过来。看着她躺在医院病床上,身上插满了管子,让我想到了死亡。
死亡,就是结束个人自身的一切。当生命随风而逝,再富贵再耀眼,也暗淡无色。流芳百世,只对后人而言,对逝者本人已无所谓芬芳。
基督教和好些其他宗教都相信,人死后灵魂可永生。不过,既然我们自私的本性是原罪,进入天堂的灵魂与活着的我们的肉体毫不相干。死,就是肉体与这个有罪的世界断然隔绝。这样,死后的灵魂才可能纯洁无邪。从这意义上说,任何人只要认罪,都会被上帝宽恕。天堂永远是敞开的,却是窄的。只有那些上帝的爱子们,才能通过那到窄门。
安乐死,对于已不能欣赏生命的人来说,实在是美事。问题是很难去成全别人或家人的安乐死。这等于杀人。当安乐死是自杀时,事情就变得简单些。
如果让我去帮助别人安乐死,我的心一定从此不会安宁,很可能对我自己是一种心理自杀。至于我自己将来若不能动了,我想安乐死。当然,人会变的。我没法肯定自己将来会选择自杀来结束生命。但是,知道至少有这样一种选择存在,是美好的,虽然听起来残酷。
母亲瘫在床上,需要力气很大能帮她翻身的全职护理。我们替她找老人护理医院,很难。上海城里三十几家的老人护理医院全爆满。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一个人必须不断地想到死。”他认为,对死亡无所意识的人,对生命也就心不在焉。我理解塞涅卡的意思。他是要人关心自己的生命,在有限的人生里活出生的自由,活出境界来。这谈何容易?要活得自由,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是白日梦。说穿了,人没有生的自由,一生一世都活在某种束缚或局限
中。
人这东西,你让他自由轻松,他反而不从容,
心里发慌。忙忙碌碌,有某种束缚,心里才踏实。只是忙和被束缚的内容不一样罢了。活出境界来,倒是可做到的,但那更多是形而上精神层面的东西。无论贫富名利如何,无论身在何方,人都可以活出高境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自杀者中很多都是高境界的人,比如开枪自杀的《南京大屠杀》的作家张纯如,比如塞涅卡自
己。后者是和妻子一起割腕自杀的。他们死得都很悲哀。
我这样说,对张纯如和塞涅卡这位古罗马哲学家一点没有不敬之意。不是吗?我们骨子里其实都有几分悲哀,除了必死,还有人之间的磨擦相斗、生命的局限和生活的重压。
我不指望自己活得自由从容。经历了人生林林总总,我只希望余生心里多一些阳光。无论人生多么悲哀,活出我所能。但愿死亡来临时,我可欣慰地对自己说:我没有因地上的居所而放弃太多生命的内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