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巷拾遗(149)
——老北京的四大面
钟源
老北京的四大面,指老北京人常吃的四种面条做法。即擀面、抻面、压面和揪面。四种面只是做法不同,吃的时候都是同样吃法。
一、先说擀面。擀面就是将和好的面放在案板上,用擀面杖擀成面片儿、切成面条。具体做法如下。
1、和面。将面粉放进盆内,为水中加进少数盐和碱(做出的面条筋道、不坨不断),用水和面。水要一点儿点儿放(防止一下放多和软面),和出的面要偏硬,不能软,面软面条发糟,不筋道。和好后蒙块湿布,开始醒面。


2、醒面。醒面就是放一定时间,让面里的水缓慢均匀扩散,使所有的面粉达到同样湿度,并产生同样硬度,从而具有同样弹性。手擀面的面,一般要醒半小时,一小时更好。醒好的面要再揉一揉。揉着有“顶手”感(弹性充分)、且能揉的光滑成团为最佳。

3、擀面。擀面就是先把面擀开,而后放撒上干面,把面缠在擀面杖上,向前连滚带压,使其反复变薄而成片儿状。同时要不断展开撒上少许干面(防止粘连),继续擀。


4、折面。折面就是把擀好的面片儿折叠起来,使其切后打开成长条。折叠的宽度以四至五指宽为好,不能太宽,太宽一刀切不到头;也不可太窄,太窄会叠得过厚过高,容易切散。

5、切面。切面就是一刀一刀把折叠的面垛切成条。每刀之间的宽窄不同,切出的面条粗细不同;想吃宽条切宽,想吃细条切窄。一般以5-8毫米宽为佳。切面的关键是既不能连刀(没切到底没到头)又不可断刀(走刀不直把宽度切没了),连刀切不成条,断刀面条变短。一定要注意:走刀要直、从刀尖往刀后压着走刀。

6、攥面。攥面就是把切出来的面抖开成条、攥在手里、撒上干面、来回攥几下。钻过的面发实、经煮、筋道;攥过后面条没了棱角,圆滑,不易粘连。

7、分面。分面就是一把面折成一窝儿,在攥下把。分面成把成窝儿,既能分锅煮(一锅煮不下),又能吃多少煮多少。一餐吃不完的,撒上干面放进保鲜袋,竟冰室冻上。下次再吃直接下锅,无须解冻。

8、擀面全过程到到此完成。余下便是坐水、准备菜码、煮面、就餐。



二、再说抻面。抻面就是和好面、揉好面、醒好面、切成粗条、用手抻长成条。外阜也叫拉面。具体做法如下。
1、和面。抻面的和面要比擀面稍软,硬了抻不出长度,软硬与饺子面相同即可。和面的水里也要放少许盐。最好再打个鸡蛋。同样,边和边加水,不要一次放水过多。


2、醒面。抻面的面在醒,醒不好面就抻不成面。抻面的醒面在揉(不能放那儿干醒),要边醒、边蘸水揉。要揉几次,边揉边醒。直到面上按个浅坑,坑能弹起来恢复原样。这样的面才能抻出长度儿不断。一般连醒带揉,要半小时到一小时。

3、切面。切面就是把面擀成厚片、切出短条粗条作为抻开的原形。

4、刷油搓条。即在切好短粗条的正反面刷上植物油,以防粘连,接着将短粗条搓成较圆且顺溜的条。这样好抻。

5、抻面。抻面就是捏着搓条的两头,缓、匀、悠着用力拉,使其慢慢变长、变细。一次可捏数根,抻够长了,切去捏过的两头,即成抻面。

6、坐开水、下面、过水、进碗、就餐。


三、压面。压面叫“压饸饹”。压饸饹需要工具“饸饹床子”,把和好的面一团一团放进饸饹床子的压筒里、直接挤压进开水锅。具体做法如下。
1、和面。压饸饹的面有各种,分杂面(豆面)饸饹、荞麦面饸饹、莜面饸饹、杂合面饸饹(白面、白玉米面、小米面混合)、高粱面饸饹(高粱面加榆皮面)、白面饸饹等。各种饸饹吃的是味道,与贫富无关。压饸饹的面不软不硬,与饺子面相仿即可。
2、压面。压饸饹,和好面等于完活,跟着用饸饹床子压面进锅即可。煮熟了,与毕别的面吃法无异。


四、揪面。老北京把揪面叫“揪片儿”,也叫“水揪片儿”,可四季常吃,夏天更爽。
揪片儿做法简单、无须厨艺、一揪一煮便吃。想筋道和硬面,想好嚼和软面,谁都能做,做无高低。
揪片儿的吃法,也与别的面无异。如果吃麻酱揪片儿,连打卤或炸酱的技术都免了。值得一说的,只是在揪之前准备半碗凉水,蘸着凉水揪不粘手。
正因为揪片儿好吃好做,才成了老北京便饭中,家常的家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