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演技第一人
难以逾越的石挥
钟源
十年前的2006年7月24日午夜,刚开博不久,我写了博文《我最喜欢的三个男巨星》。还作了张题图,是这样的:

其中只有一个中国演员,就是石挥。今天再次说起石挥,初衷未泯,诚服未变,最喜欢的还是石挥。
石挥
(1915-1957)
:演员、导演。原名石毓涛。天津人。幼年随父母迁居北京。小学毕业后曾做过铁路车童、牙医学徒、电影院售货员。
1940年到上海,相继参加中国旅行剧团、上海剧艺社、苦干剧团、中国演剧社等团体,曾参加演出话剧《正气歌》、《大马戏团》、《秋海棠》等近三十个剧目,塑造出许多身份不同、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成为当时上海独具风格、很有影响的话剧演员,并有“话剧皇帝”和后来的“电影皇帝”双重美誉。在中国,享有这等双重美誉者,唯有石挥。
1941年从影,先后在金星影片公司、文华影业公司主演《假凤虚凰》、《太太万岁》、《姐姐妹妹站起来》、《腐蚀》等影片。石挥戏路宽广,塑造的众多银幕形象,生动质朴,感情真挚,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但他又说过:“当演员就得演话剧,拍电影必须当导演。”
1950年,他根据老舍的小说,自编、自导、自演影片《我这一辈子》,以精湛演技反映了一个正直、善良的旧北京警察,饱经沧桑的一生,也是该片成了他演艺生涯的代表作。后来,有人想把老舍的《我这一辈子》改变成电视剧,曾经相邀许多中国影坛名宿担纲主演,但无人敢问津。俱都有自知之明,觉得石挥不可逾越,无法相形见卓,只能相形见拙。
这才有人说,石挥是中国演技第一人。1982年3月,在意大利举办的中国电影回顾展上,法国电影史学家米特里说:“我发现了中国电影,也发现了石挥。”可见石挥与中国电影的关系,非同一般。
1952年起,石挥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兼导演,先后在《宋景诗》、《雾海夜航》、《情长谊深》等影片中饰演角色。
1954年导演的《鸡毛信》于1955年获英国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
1955年导演的神话戏曲片《天仙配》,为戏曲片的拍摄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在香港上映后,引起香港拍摄黄梅调影片的热潮。
石挥的表演生动、深刻、松弛,没有任何表演痕迹。与他相比,连著名表演艺术家赵丹,都显得有些稚嫩与造作。
北京“人艺”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在回忆石挥时说:
“我叫他舅舅。但他不是我的亲舅舅,我们两家过从密切,大约是因为门当户对,穷得平等的缘故。我从小就常到他家去。他的父亲不怎么可爱,曾因石挥淘气罚过他的跪,跪的地方是在堂屋的八仙桌前,桌下恰好有一盆枣,石挥在被罚期间竟把那盆枣吃得精光,足见那跪的时间不短了。重罚之下也出勇夫,石挥偷枣,便算得一例。我还记得石挥曾在北京的青年会补习过英文。我惊讶于他的刻苦,后来到了上海,他竟能把一本英文的表演书译成汉文……”
石挥著有《石挥谈艺录》。1957年,因在上海晚报发表一篇批评假话的“豆腐块”短文,被错划为“右派”。
当时,他刚执导完电影《雾海夜航》。一心奔向新生活的他,如冰水浇头,无法自拔。漆黑之夜,一向自信的他,独自来到《雾海夜航》的道具船上,毅然投海自杀。
他在执导《雾海夜航》的同时,还被邀请参演上影同期拍摄的电影《情长谊深》。在这部最后参演的影片中,他说给观众的最后一句台词是:“下雪啦,下雪了。”……
石挥走了。
巨星陨落,终年仅仅42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