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文学语言
钟源
语言是工具,但文学语言不是工具。文学语言,就是作品,就是文学本身。
不少人谈起文学语言,总象传授技术那样,大讲特讲语言的使用与锤炼。其实,语言与作品是不可分的。世上根本不存在脱离作品的语言,也没有脱离语言的作品。
正象作家汪曾淇所言:“语言有四个特性。即内容性、文化性、暗示性、流动性。”他说:“过去在谈文学的语言时,一般都认为语言是文学的要素之一,很多人都把语言看作是形式的东西,手段的东西,我认为语言就是内容,语言与内容是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闻一多先生认为文字不仅是手段,它本身就是目的。我同意这种观点。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的现实,世界上没有一种没有语言的思想,也没有一种没有思想的语言。衡量一部作品的好坏高低,首先是它的语言的好坏高低。语言差,作品一定也很差。因为作者所表达的东西都包含在他的语言里。”汪曾淇还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因为作家的语言是全部思想感情的总汇。语言是个文化现象。如今的语言都是在前人的语言基础上形成的,无一字没有来历。语言总是有来历的,有的是自觉的,有的是不自觉的。作者的文化积淀越丰富,他的语言就更有余味,更有嚼头,更有味道。”
由此看来,文学语言的好坏,取决于作者的文化程度。那么,要提高自己的文学语言,就只有刻苦学习文化。向生活学习,向百姓学习,向名著学习。一句话:多听、多读、多看、多积累。
有人会说,有的人没文化,不是也能成为作家或诗人吗?如写出《半夜鸡叫》的战士高玉宝、写出《东方红》的农民王老九。是的,文化是精神与物质的总合,是知识、经历、创造与经验的集成。高玉宝和王老九都有经历,即便不识字,也能靠画图为字、或口诵口述“写”出好东西。但完全可以断定:他们的文学创作肯定是短命的,绝成不了创作期很长、作品很多的作家。
所以,靠聪明、手快和体力拼命的人,充其量也只能是个“枪手”。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才有神。”作家王蒙提倡的“作家学者化”,才是写者应该追求的。只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才能作品等身,流传于世。
什么样的文学语言,才是好语言呢?
我国著名作家夏衍说,好的文学语言,要“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
在谈到文学语言的暗示性与流动性时,汪曾祺说,“只表现字面意思的语言不是好语言,能表现字外意思的语言才是好语言。写作时,要少写点,不要写得太满,让读者能感觉到。好的语言能够调动起读者的想象,少写是写得好的重要前提。好的语言是活的是流动的。不象盖房子,一块砖一块砖垒起来的,而象一棵树一样长出来的,一枝动百枝摇,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写文章不要想一句写一句,应该在写第一句时就想到最后一句。基本功是要把每个句子都写好。”
我想,这些老作家,用毕生耕耘得出的体会,才是真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