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瓜
钟源
农民种什么,大体起决于为吃和为钱。为吃种粮,为钱种经济作物。经济作物比粮食能卖钱。
夏天常吃的西瓜,就属经济作物。瓜能吃,但主要是卖给有钱人吃的。早年间,农民自己吃不起西瓜,有钱人也不多,所以没多少种西瓜的,更不会有类似北京大兴这样的“西瓜之乡”。现在中国人有钱了,吃西瓜的多了,种西瓜也便成了专业户。
过去农民也种瓜,但大多种“打瓜”。种打瓜不为吃,为的是卖瓜籽儿,挣钱。所以,到了打瓜地里可以随便吃,但必须吃熟了的、不能糟蹋、吃完了要把瓜籽留下。种瓜的也看瓜,但实际看的不是瓜,而是瓜籽儿。种打瓜的也把熟了的瓜拿到集市上卖,但一般只卖“当时吃”,吃时要吐瓜籽儿,不能把瓜籽咽了或带走。如果想连瓜带籽儿都买回家,也卖,但价钱要贵不少。
无论从瓜秧还是从瓜的外形来看,打瓜与西瓜都很相象。不种瓜的人很难区别,只有吃了才能分出来。但实际上,除了种的目的不同外,西瓜与打瓜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如:西瓜的外形一般比打瓜大(打瓜的瓜王除外);西瓜的籽儿小,是红的,打瓜的籽儿大,是黑的;西瓜的瓤是红的或黄的,打瓜的瓤除了红黄还有白的;西瓜比打瓜甜,打瓜比西瓜脆;西瓜吃多了上火,打瓜吃了败火……等等。西瓜吃多了怎么会上火?确实上火。西瓜太甜,糖分高,吃多了必然上火。打瓜也甜,但属于微甜带点儿酸,水性也大,吃了确能败火。
怎么会叫“打瓜”呢?也许与“打瓜”的吃法有关。吃打瓜不用刀切,用手打。先用指甲在瓜上掐一道缝儿,攥起拳头顺着缝儿一捶,瓜就裂了。然后一掰两半儿,用手指挖着吃。这样吃,既不伤瓜籽儿,还便与用手把籽儿抠干净。只有讲卫生的人,才打开后用勺儿崴着吃。
小的时候,最爱吃的就是打瓜。甜脆,多汁,爽口,不腻。
打瓜浑身都是宝,种打瓜没糟蹋。瓜瓤儿能吃,瓜籽儿能卖,瓜皮能喂猪造粪。
前些天,回廊坊与儿孙团聚,说起打瓜与西瓜的不同。并感叹已经三四十年没吃过打瓜了。不料打瓜刚熟,长子张维就打来电话,一买就是200斤,请我回家吃打瓜。一下子买这么多,是不是想把瓜籽儿留住,明年儿媳静茹要自己种?
等疱疹一好,就驱车故里。人老了天气还热,免疫力低下,耳后和脖子上长了疱疹。疱疹病毒亲和神经,弄得头和脖子一剜一剜地疼。每天除了打针吃药,还要去烤激光。完全治好需要两三个星期的过程,真该好好败败火了。
打瓜,不但印记着故乡与童年,还甜蜜着天伦与亲情……

打瓜地

打瓜

收打瓜

湿的打瓜籽儿

晒干上市的打瓜籽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