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六零后这波作家中,我最喜欢的要数石康了。我几乎看遍了石叔叔的所有作品,从《晃晃悠悠》开始,就一直欲罢不能,紧接着就是《支离破碎》、《一塌糊涂》,直到当下的《奋斗》,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料的人。我曾经疑惑的是,他为什么一直未婚呢?现在我想通了,他是一个思考人类终极问题的人,没有时间打理婚姻中的琐琐碎碎,若是生理上实在隐忍不住,花点钱点个妓也就完了。对于这样的人,我觉得那些鸡啊猫啊狗啊猪啊的等,应该改变自己的判断标准,对于社会中的各种形态,我们抱着雅俗共赏的态度不就得了,何必较真呢,关键是,你在较真的时候,若是碰到了波大腰细肤白音嗲的美女,不也就产生了生理反应了吗?
石康的小说表达的内容一直比较颓废,对于很多事情他比较悲观,但是他从未对生活失去勇气,否则的话,他也不会一直写下去。我觉得他最大的转型应该是《奋斗》热播之后,随着他的名声大躁,他的性情也开始大躁,他开始撰文阐述对钱赤裸裸的喜爱,这样的言论让他失去了很多粉丝,但是他依然执拗的不肯改变自己的态度,他有他的理由,他说自己要写一部科幻小说,阐述人类终极问题,但我觉得,这只是石康的一厢情愿,当然,我不否认他能写出一部科幻小说,但至于终极问题,还是免谈吧,因为人类社会中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狗屁的终极问题,我们的终极问题就是如何面对死亡,其他问题皆是日常问题,而日常问题的解决方案又是因人而异,没有人能归纳出来一些真理,可以适用任何性格的人。而关于死亡这个问题,又没有太大探讨的必要,人类连活都搞不明白,又有什么资格去探究死呢。
石康爱钱,是因为钱可以给他带来很多方便,他需要让自己储备更多的先进知识,这样可以让他写出更完美的小说。而先进知识是需要用大量的金钱购买的。对于他这样的逻辑,我表示赞同,因为学习很多高深的知识,去直接拜访名师是最迅捷的方式,而得到名师的指点,金钱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人类社会中,无非就是无数次的交易,交易也是人类社会中比较高雅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无需排斥它,应该热爱它,因为你我都无法离开它。
不过,石康显然是将这次的调调定得过高。我们也可以认为他是在故弄玄虚,说一些模糊不清的话题,来吊起观众的胃口,借着这样的机会继续敛钱,毕竟作家被商业化已经不是不可告人的秘密,但显然这样的做法会伤害到一些有精神洁癖的人。只是,在当下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本来就步履维艰,道义上的问题会有多少人去认真思考呢?作家也不例外,我只是想说,当鲁迅说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同时,他真的就是按照孺子牛的形象要求自己吗?他的弃医从文的举措,到底是无奈之举还是大义之举?恐怕都是无法言说的。
我觉得,每一个有深度的人,都是立体的,而我们大众知道的基本都是他们光鲜的一面,所以感性的人,会义无反顾的喜欢上某某,同时,他们也会不顾一切的讨厌上某某,对于这种肤浅的人,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发现,我越成长,我越怀疑一切,没有什么是可以让我信奉一生的。在人类这场早晚会落幕的演出中,有太多的乌托邦,这样会衍生出许多的诗情画意,当一切尘埃落定时,你我什么都不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