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总是需要为自己寻找出来一条道路,无论是康庄大道或者羊肠小路,都是需要寻找的。我觉得,人的依赖性不能太强,否则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不负责任。我身边有一些所谓的富二代,他们的人生完全被格式化,父母已经为他们安排好了至少二十年的发展路线,这个过程中包括他们的婚姻和工作,可以不客气的说,他们的父母基本上主宰了他们的一切,我相信,只要他们不胡作非为,他们父母的钱财完全有能力让他们衣食无忧的过活一生,但我觉得这种人还是缺乏点骨气。或许,我是因为没有这样的父母而心生羡慕说出如此葡萄酸的话;或许,我太过天真,还没有理解创业的艰辛;或许,我太过理想化,在现实中依然勾勒着只有自己才相信的乌托邦;或许,没有太多的或许了,最主要的原因,我觉得我们至少还是一个人。
我非常赞成韩非子人不可靠的观点。我们时常感叹,人生得一知己已足矣,斯是当以同怀视之。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造成如此感叹,就是因为人是不可靠的嘛。如果人可靠,那么岂不是知己遍天下了。所以说,人最起码要能够自保,否则很容易就沦为社会渣滓,为众人所不齿。既然如此,我们就需要找出一条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可以和众人一起成长,一起进步,但是需要给自己一个极限,那就是万一有一天这些人离你而去,你依然能够游刃有余的生活下去。
我是一个80后,涉世不深,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我决定让自己靠嘴吃饭。我有两年的建筑工地生活经验,每天和农民工患难与共,我能体会出一个人靠体力生活是多么艰难的事情,但是一个人体力再好,无奈岁月不饶人,一辈子靠体力真的不算什么上上策。不过,靠嘴却不一样,只要人不死,就能靠嘴生活,每个人临终还要靠嘴说出点遗言呢。可没见谁能够临终前依然用拉拉车推石子、水泥什么的。所以说,嘴的功能是十分强大的,只是很多人都忽视了它的强大。
靠嘴吃饭,说来简单,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我们每天都没有停止过说话,但是我们真的说好话了吗?真的拿捏住其中的分寸了吗?真的能够让别人心悦诚服的聆听自己的说话吗?真的没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身上吗?等等等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啊。
孔子曰: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我觉得如果言行均敏岂不更好,君子为什么就要做一头默默无味的孺子牛呢?没这个道理啊。巧言令色,鲜矣仁。我更是不太赞同。人嘛,还是灵活一点好,灵活并不代表此人没有仁爱之心,这二者风牛马不相及的。你看杀人犯基本上都是沉默的人,人太沉默,就容易有心病,一旦医治不当,恐怕就万劫不复啊。
那么,如何能够做一个会说话的人呢?
我时常问自己这个问题。说实话,我没有答案,我只有一些微不足道的见解。
首先,说话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有来有往,不是一言堂,大家分工合作,你说我就听,你听我就说,不能同时听同时说,那样的话,就容易造成尴尬与纠纷。
一个口才好的人,首先是一个懂得聆听的人。所以说,若想说的好,先从听入手。听话的时候,态度十分关键,要目视对方,时不时用一些短语肯定一下对方的言论,让对方有继续畅所欲言的欲望,这很关键。即使你不赞同对方的观点,也不要一针见血的指出,完全可以委婉表达,曲径幽通嘛。当然了,这一点,还是需要看具体对象,弯可以拐,但不能让自己都迷糊了。
其次,还是需要养成看书的习惯。我非常推崇中国古典文学,只要能够静心阅读,每个人都能受益匪浅。看书可以增加一个人的词汇量,当然说出来的话也就有所分量。
再者,就是练习了。鬼谷子说,口乃心之门户。只要你想靠嘴吃饭,就要强迫自己不停地与人交流,最终达到一种热衷交流的习惯。如果你内心接受它,相信进步一定神速。
当然了,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心理素质。
总而言之,我们就将它当作自己进步的阶梯,那样的话,我们也就没有太多的恐惧感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