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我是不认识石康的,算是我的孤陋寡闻吧,有一次上网看了一下韩寒被某电视台采访的视频才知道石康这个人的,韩寒说他比较喜欢石康的《晃晃悠悠》,当时给我的感觉是内容一定也是很颓废和叛逆的,因为什么样性格的人就喜欢什么样性格的人,结果和我料想的差不多。
那次下载了石康所有的小说,但到如今也没看完其中的一本,由于我最近有很多要思考的东西以及很多要做的东西,所以腾出来的时间就相对的减少,当然了也不排除有懒惰的成分,《晃晃悠悠》我大体看了一半,我个人认为他和韩寒用了两种不同的风格阐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思想,相比较而言,我还是认为韩寒的幽默更难能可贵,但石康的幽默或许更能长久一些吧。
看了几篇石康写的博客,感觉他是个很反复无常的人,这能从他的文字中流露出来,或许是时间的不同所引起心理上的差异吧,毕竟环境是很能改变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看法。感觉他博客里的内容有点深刻,需要反复琢磨才能品出他所要表达的意思,但我还是认为一个人最好不要搞得太深沉,用当代流行的话语就是“莫装逼,装逼被雷劈”,搞得太深沉有什么用,看自己博客的人来自全国各地,素养和文化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我想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很多人是享受不了太深刻的东西,或许坦白一点说,他们压根就没那个心思。其实大众对书籍的品位水平正在逐年滑坡,所以很多庸俗不堪的作品才能见缝插针的一时间甚嚣尘上,所以说流行的作品并非是真的好作品。
《晃晃悠悠》,很多人都认为算是一部不错的文学作品,其实读者认为它好的很大原因在于他的文字很能反映年轻人的心境,也就是所谓的产生共鸣,达到了灵与肉的结合,但我敢打保票的说,中国的一些老作家们绝对不会看好石康写的东西,因为他们体会不出来作品中的很多思想,我想说的是,时间上的差异所造成的思想上的差异是后天努力也无法弥补的。这是一种事实。我个人 认为思想真是一种要好好玩味的东西,因为思想有太多的不同点,就好比说吧,我要退学回家写作,这是我一种想法的体现,我父母其实并没有干脆的同意,而是我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软磨硬泡之后的结果,这就是我们思想上的分歧,但我想我们的心愿都是希望我的未来能美好起来,也就是说思想上的不同并没有正确与否,谁都没有绝对正确的思想,就拿老子而言,他主张的无为而治,但他的思想好象是无法适应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了,但老子依然是我们心目中景仰的圣人。其实这也能客观的反映出一个问题来,那就是一个人的思想永远是有个限度的,因为受到了时代的局限,我们所瞻仰的“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诸葛孔明,他算是当时相当聪明的人吧,但是他为什么在当时发明不了电脑,因为他的思维意识根本达不到这个时代。当然了我并不是说我们今人智商就是比古人高,其实将我们放到古代去也是一样,人在这一点上是很难有所突破的。
石康自言自己年轻时很颓废和自大,总而言之,如果他所说属实的话,我想他当时的心境应该和我现在差不多,就是目空一切,天不怕地不怕,但在无所畏惧的同时还是会产生很多的小害怕,谁在一无所有的时候不害怕自己的将来依然是一无所有,其实说白了,人就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这种无所谓很大程度上是为自己的未来撑胆,警醒自己不要在一开始就无助的被失败打倒,而对所有人最重要的又偏偏是精神支柱,所以呢我们的这种心态也就应运而生。当然了这不是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这是一种良好的心理暗示,这也是成功人士所必备的一种素质,但这种心态的缺点就是你将来一定要混出个人样来,否则你必将被世人的唾沫星子淹没,我认为中国人在这一点上真的是很贱的,自己的生活过不安稳,却又偏偏喜欢关注别人的生活,这中偷窥心理也被娱记们充分利用,因为明星吗,大伙都是望眼欲穿口水涟涟的。
我个人认为应对世俗之人的评点最好的方法就是但丁所说的那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在现实当中却很少有人能做到,我认为这并不全是人性的弱点所营造出来的恶果,而是因为在中国社会舆论的确太令人生畏了,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这都绝非危言耸听。所以说能做到一直坚持自我的人,真可谓是人中人了。
好了,不写了,再写下去,我真的是不知道自己在写些什么了。
或许盲目真的可以成就伟大。谁知道呢?
前一篇:郁闷遗憾不解无奈彷徨失落消沉迷茫
后一篇:象棋---萎缩了的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