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IT老记
IT老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339
  • 关注人气:2,19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能成为汽车行业的移动入口

(2014-03-13 23:14:34)
标签:

汽车

互联网

大数据

社区

入口

it


做了这么多年记者,老冀一直有种感觉,说出来大家看对不对:如果说过去十年PC互联网改变了比特世界的话,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正在加快改变原子世界。我们看到线下的零售行业已经被改变,教育行业也正在被改变,还有很多行业也正在被改变。

 

老冀发现,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实体行业也正在被互联网改变,那就是汽车行业,而紧接着的就是对汽车行业信息入口的争夺,就连大名鼎鼎的苹果也在近期推出了车载系统CarPlay

 

这也难怪,人们的消费行为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有研究报告显示,已经有85%以上的消费者在买车之前,首先会选择在互联网上查询有关信息,老冀几年前买了辆斯柯达明锐,也是这么个套路。与此同时,汽车厂商为了获取更多的销售线索和订单,也开始将更多的市场资源投放到互联网上。

 

去年12月,汽车之家成功登陆美国纽交所,加上201011月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易车网,这两家互联网公司无疑已经成了消费者获取汽车行业相关信息的两大入口。如今,当人们需要买车、做保养、买车险等,往往都会到这两家网站上寻找信息。

 

不过,让老冀纳闷的是,虽然汽车之家2013年的营收(12.17亿元)还没有易车网(14.4亿元)高,但是市值却是易车网的2.6倍。老冀仔细研究了一下财报数据找到了原因:原来汽车之家的净利润竟然是易车网的1.9倍。老冀又请教了业内人士进一步了解到,两家公司的成本结构确实有所不同:易车每年花1.5亿在百度上购买流量,然后再通过互联网产品建立需求漏斗,筛选出真实需求,因此每个需求的获取成本仍然不菲。相对而言,汽车之家自主流量比例较高,流量获取成本也相对较低,主要通过资讯、论坛等获取大量免费的流量,然后同样通过互联网产品筛选出真实需求,实现商业上的闭环。

 

这也进一步说明,对搜索引擎依赖较小、自主流量比例更高的信息入口,将具备更高的商业价值。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个规律同样适用。不过,做信息入口的方式将发生变化,过去那种将大量的冗余信息集合在一起的垂直门户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消费者希望能够在自己的个人移动终端上看到更有针对性的信息。

 

此时,汽车行业将有可能出现新兴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入口。老冀觉得,为了适应移动互联网的不同特点,这个入口首先将是一个App的形态,并能够将工具特性和社区特性完美地结合起来,其中,工具特性用来增加用户的使用频度,社区特性则是增加用户的使用粘性。实际上,前不久Facebook对即时通讯工具WhatsApp的天价收购也体现了这种思路。

 

一批创业公司正在跃跃欲试。老冀去年也接触到一家名为“车记科技”的创业公司。该公司的创始人张威有着10年的互联网工作经历,曾经先后在腾讯和人人网担任过产品经理、项目负责人等职位。

 

平时喜欢玩车的张威用过一款国外的汽车管理App——Road Trip,用来记录自己爱车的日常信息。他前前后后一共用了3年的Road Trip,发现这个App确实是给老外设计的,虽然也有中文版本,但是仍然很不符合中国人的使用习惯,此外,Road Trip只有单机版,这也意味着用户之间无法比较和交流。

 

张威于是动起了做一款网络版汽车管理App的念头。20136月,他和几位朋友一起出来创业,做了个名为“汽车管家”的App,用户可以用手机随时记录爱车的加油、保养、保险、维修、洗车等数据,并且拿来跟其他用户比较。这款产品的体验很不错,在短短的半年多的时间里,就已经发展了50万用户,周活跃率在70%以上。

 

从一开始,“汽车管家”就要求用户必须实名注册,必须提供爱车的车牌号和车型,甚至还要求输入爱车的发动机号码进行验证,这就保证了用户的真实性,使得用户数据的含金量颇高。

 

今年1月,他们将App“汽车管家”更名为“车记”并顺势推出社区功能,不同车型的车主只能在自己所属的社区中进行交流,而不能跑到其他车型的社区中。这也使得每个分社区的用户都有很高的认同感,交流的信息质量也都很高。老冀一想,这不就是汽车行业的“知乎”吗?当“车记”积累了足够的关于汽车的大数据之后,再去商业化就不是难事了。

 

不过,“车记”要成为真正的汽车行业的移动入口,还得加快发展速度,与汽车之家和易车网推出的移动入口展开竞争。在这场竞争中,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牢牢把握住了汽车用户的真实需求、并通过移动互联网予以满足的公司。

 

有希望与老冀讨论汽车+互联网的朋友,请加老冀的微信号it-reporter交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