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雪域高原奔向震区

(2008-05-29 20:33:05)
标签:

杂谈

从雪域高原奔向震区
张宏江  文字摄影
http://newepaper.bjd.com.cn:81/bjwb/res/1/81/2008-05/29/39/res01_attpic_brief.jpg
  记者用海事卫星电话发稿
http://newepaper.bjd.com.cn:81/bjwb/res/1/81/2008-05/29/39/res03_attpic_brief.jpg
  记者住过的避震棚
http://newepaper.bjd.com.cn:81/bjwb/res/1/81/2008-05/29/39/res05_attpic_brief.jpg
  本报记者张宏江
http://newepaper.bjd.com.cn:81/bjwb/res/1/81/2008-05/29/39/res07_attpic_brief.jpg
  去映秀的路上,必须通过的巨石阵
http://newepaper.bjd.com.cn:81/bjwb/res/1/81/2008-05/29/39/res09_attpic_brief.jpg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一场罕见的大地震在四川汶川地区发生。此时本报摄影记者张宏江正在拉萨,他刚刚结束对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的采访报道,准备回北京。得知地震的消息后,他说是“职业习惯驱使我迅速做出反应,自己身体状态正佳,并带着卫星电话,处在离成都最近的位置,没有理由不去汶川。”于是在地震后的5月15日,北京晚报的读者看到了他从震区映秀镇发回的报道。从雪域高原直接转战到地震灾区,其中辛苦可想而知。在此我们就请他向读者讲述那些发生在新闻背后的“故事”。

  从雪域高原到震区

  发生地震的当天下午,我正在拉萨采访尼玛学校登山博物馆的落成仪式。收到汶川大地震了的手机短信时很是意外。四川作为天府之国,一直以祥和安逸闻名。当时听说这次汶川大地震的震级有7.8级,职业习惯驱使我迅速做出反应。

  从今年3月开始,为准备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的报道,我就一直围着珠峰 “转圈儿”。先是到了山南侧的尼泊尔,后又来到了西藏的珠峰大本营。刚经历了两个月的高海拔锻炼,自己觉得身体状态正佳,加上随身携带的海事卫星电话和户外装备都能派上用场,我又是处在离成都最近的位置,没有理由不去汶川。

  我即刻向报社申请去汶川,当即得到领导的批准,并委托我寻找地震时在卧龙采访的另一位摄影记者王成的下落。我马上将此前已订好5月14日回京的机票改签,问题是当天拉萨到成都的所有航班都取消了,我想一定也是地震造成的。好在得知5月13日一早有航班到成都,我决定和同去珠峰采访的北青报记者崔峻结伴同去汶川。

  第二天的运气很好,本来是10点50分的飞机,由于我们提前到了机场,竟搭上了9点的一班飞机,10点50分时我们已经在成都落地了。后来得知,我们原本要搭乘的那班10点50分的航班后来还延误了。

  下飞机打车直奔成都市区,地震第二天的成都市民惊魂未定,很多商场和饭馆都关门谢客,城市中的建筑倒没有明显的地震痕迹,毕竟这里离震中还有百余公里。我们匆忙到商店去买了钢盔,药品,简单的食物和水,又每人吃了一碗面条,已是中午12点。我们决定先奔从成都去汶川的必经之地都江堰。出租车很难找,等了20分钟后才搭上一辆,开车的的哥黄伟武,听说我们是北京来的记者,二话不说,打开双闪,一路狂飙向都江堰方向飞奔。此时高速公路已封闭,只能走小路,到都江堰已是下午3点左右。

  为了尽快获得更多的信息,我们决定去指挥部试试运气。刚一下车,一次很大的余震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站在车旁,开始我以为是车在动,当看到路旁的电线杆在摇晃时,才意识到是余震。在都江堰指挥部,各部门各兵种的领导忙得不可开交,无暇顾及我们。看到天色不早,小雨还在不停地下,我们决定继续赶路。问题是过了都江堰就没有车辆通行了,徒步进山是当时唯一的选择。好心的的哥不仅没有收我们的车费,还主动将我们精简下来的物品代为保存。

  徒步15小时奔汶川

  我们两人每人背着约三四十斤的登山包头也不回地向汶川方向走去,当时心情急迫,恨不得当天晚上就赶到汶川。都江堰距汶川还有约百余公里,虽然我们做好了徒步跋涉的准备,但还是对形势估计不足。为了赶时间,路上我们又搭到了一辆面包车,这样又前行了约7公里后,来到岷江峡谷紫坪铺水库附近。所有车辆都不能前行了,前方不远处不断传来滚石和塌方的巨响。这时到汶川的道路已封闭,关卡处有几家媒体在采访,许多当地人聚在一起,每当有人从上游下来,大家都会凑上来询问情况。当时汶川的情况还是个谜,许多家在汶川的打工者情绪激动,没有亲人的消息令大家焦躁不安。我们没有时间停留,与许多性急的本地人一同抄小路上山,他们去寻亲,我们去采访。

  山路湿滑,我们从路边找了两根竹竿当拐杖,走起来有劲多了。晚上9点多,我们穿过马鞍石隧道,地震的巨大威力逐渐显现,公路多处被扭成S形,一人多宽的裂缝在雨夜中更显狰狞,每隔几百米就会有塌方和滚石堆成的小山拦住去路。为了相对安全,行人只能选择绕行。又走了约半小时后,雨越下越大,塌方和滚石更多了,我们戴着的头灯光亮在雨雾中更显微弱。在又一次滚石的惊吓后,我们不敢再走了,选择了一辆被滚石击中侧面玻璃的大巴车过夜。爬进车里,浑身湿透,又冷又饿,但毕竟这里是今夜的最佳选择了。夜里我坐在远离山体一侧的座位上,闭着眼睛,竖着耳朵,几乎整夜未眠。凌晨3点多,一次巨大的山体垮塌将我们惊醒,当时很怕塌方将河道堵塞。

  14日清晨5点半,天已蒙蒙亮,毫无睡意的我们又背着行囊继续前行。雨已经停了,余震也比夜间小,路上不断能碰到下来的灾民,我们也上前询问,得知汶川的情况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有了些许欣慰。中午用海事卫星电话与报社联系,得知王成有消息了,他们媒体团一行7人在映秀百花大桥附近遇险,所幸无人员遇难。在询问了都江堰与映秀镇的距离后(约47公里),我俩决定当晚必须赶到映秀。一路上虽然不断有险情出现,好在都是有惊无险。下午5点多,当我终于走进映秀镇,在马路边休息时,王成带着两个受伤的记者迎面走来,真是喜出望外。他们的伤势比我想象的要轻。放下心来,稍作安顿,立即用卫星电话向报社报告“喜讯”,王成还与他的妻子通了话。此时的只言片语字字千金,后方亲人的挂念和同事的担心,靠卫星搭起的桥梁,得以释放。

  记者也成了“灾民”

  到映秀后,通过卫星电话我们得知,这里是本次地震的重灾区,加上到汶川的路非常危险,我们放弃了最初的目的地。

  在映秀镇5天的采访中,我们要先解决住、吃饭、喝水和充电等基本生活问题,与本地灾民面临一样的困难。为了不添乱,我们基本上都是自己解决的。14日刚到映秀,天色已晚,忙完采访和发稿工作,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搭建临时窝棚了,当天晚上,我们只能席地而卧。幸亏临行前同伴让我把羽绒服也带上,但凌晨3点我还是被冻醒了。

  看见大家没有一个人是躺着的,都立在操场上蹦来蹦去,于心不忍的我一大早就出去找寻窝棚。运气好,没出5分钟就发现了一处主人刚下山的闲置地震棚。从此以后,我们仨终于连睡了几天踏实觉。后几天还收留了几位其他媒体“无家可归”的记者。

  灾区的水比油贵,关键是人民币暂时在这里还派不上用场。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带一堆空矿泉水瓶去山上打泉水。最后两天,山坡上开始埋尸体了,不敢再去打水,在镇上采访时碰到相熟的本地志愿者,他热情地送了我们两箱从废墟里刨出来的啤酒,以酒代水,这下解决了我们后两天喝水的大难题,这也成了我们此行最大的“腐败”行为。采访期间食物非常缺乏,最好的伙食要算是吃过两顿热汤的方便面。

  由于灾区通讯和电力中断,给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海事卫星电话等发稿设备充电就成了我最头疼的问题。多亏这次采访准备充分,携带的车载逆变器在关键时候发挥了作用,还是借用人家的车充上了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