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运河城市之三
周明杰
从扬州坐轮渡,过长江就到了镇江。先说长江,最深的印象是那首《长江之歌》,高一时第一节晚自习,我们班主任兼英语老师教我们唱的第一首歌,对长江无限憧憬,可是眼前的长江不是我印象中那个湛蓝清澈的样子,水色也是黄的,水上漂着烟盒等杂物,以至于在后来回忆的时候,我们团里11岁的小男孩猫少误以为自己经过的是黄河。不能不让人感慨,我们在没有节制地使用我们现有的一切资源,留给后世子孙的还有什么?如果在未来我们可以用一份能源完成1%的发展,难道非得在现在用5份能源来完成同样的增长?有时候,怎么说都有可能说得通,确实只能等历史来告诉我们究竟怎么做才是对的。
中午到了镇江,去看传说中镇压白娘子的法海和尚修炼的金山寺。这个原来在扬子江中孤岛上因而被称为“江中芙蓉”的著名禅寺有1500多年的历史,也曾有“梁红玉擂鼓战金山”的段子,跟金山寺有关的名家辈出,但这个名寺反而因白娘子这个民间传说而负有盛名,所以,民间历史往往比正史更有传播效果。
我是一心要看这个被称为“佛家四大丛林”之一的禅寺的文化韵味来的,收获颇多。寺庙大门上著名的竖排匾“江天禅寺”是清康熙题的,隐在青色的袅袅香烟后面。最先让我惊艳的是禅寺的对联,是曾经的金山寺主持方丈慈舟大师为山门落成而写的:“江水滔滔洗尽千秋人物阅沧桑因缘聚散悟空性
天风浩浩吹开大地尘气倚圣教禅静止观觉有情”(句读请大家自己断啊)。山门背面也有慈舟大师的对联,横批是颇有气势而又切题的“照彻江天”,还有“雄跨江南二百州”的美言,上下联则套用了佛经的真言和独具特色中国佛文化中的传奇故事写成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三藏圣言演真谛
四大本空五蕴非有翰林玉带镇山门”。佛家真言自然各人有各人的体会,而这个“翰林玉带”的故事在对联后有注解,讲的是与佛缘颇深的苏东坡与他佛家好友佛印法师互打机锋的趣闻,佛印以“四大本空五蕴非有何处坐”的妙言赢得东坡先生当场解下翰林玉带相赠,这个玉带也就称为金山寺的镇山之宝。
对联的注解中说“此乃千古绝唱”,让人唏嘘的正是这个“绝”字。在古代社会,士大夫与文化功底颇深的佛家大师们相交的故事是很多的,而到了现在,佛家不再有这样的文采风流,虽然有当年的大才子李书同毅然出家的传奇,但是写了这副对联的慈舟法师几乎是最后一个受过古文化浸染熏陶、从骨子里有一股文人气度的出家人。这位8岁出家、89岁去世的大师由一位秀才启蒙,后又师从多位当年的文化名人,书、画、眼界都是一流,他写的“雄镇江流”的大字我一向认为是对镇江这个城市名字的最好阐释,而他写的“心志要苦,意趣要众,气度要宏,言动要谨”是我一直心仪的名句,这次又看到他晚年写下的“山居不随流水去
安静常笑白云忙”又是我希望能达到的人生境界,因此,我一直认为自慈舟03年去世后,佛教不再有真正意义上的三藏法师,而佛教对中国未来文化的影响力也就此断绝。
因此,来看金山寺是有来瞻仰遗址的心态的。完全无视寺庙里的熙熙人群,也没有去拜菩萨,自去看山墙周边名句聚集的题壁。可能也是因为年纪大了的原因,越来越理解并赞同这些佛家真言,而且从这些名句中体会到了真正的慈悲胸怀。我的水平有限,没有办法准确地传达当时心里的感受,简单地说,就是从这些语句中能够得到心境的平和,能让自己坚定做一个好人的信念,愿意为这个信念而付出利益上的代价,愿意做出利益上的牺牲,所谓“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就是尽可能多为别人想一些,多为别人做一点,一定要相信“善”的力量,哪怕是从积善为家人的狭隘角度来平衡自己的心态。
金山寺大雄宝殿两边小门上的题词很有意思,分为“听月”和“观风”,听月旁写的“镜花水月”,观风旁写的“悟空世界”。初看来,似乎应该是“听风”和“观月”,但细看“观风”门内的竹子,就会理解“观”的意味,而如何“听月”呢?我没有看到提示,只好自己把它理解为从“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中化出来的,也许听的不是月,而是月下箫声?或者是听嫦娥寂寞中修行的心声?我说不好。
从金山寺出来,到停车场去等团里的其他同志。无意中发现一个被忽略的文化标签。这个停车场的门口有一副长对联,从旁边的刻字上看是清代赵曾望撰金山的联语,右侧的上联是“珍楼琼阁莽飞回一片清秋依然暮鼓声宏晨钟音逸”,左侧的下联却被旁边一家小超市的招牌挡住了,显然没人重视这个很好的联句。我去找小店的老板,跟他商量把那个招牌先取下来,让我看看下联,老板的态度倒是很痛快,让我自己去摘。把招牌拿开,终于看到下联:“山月江风兰销尽万重劫火再看残碑字古宝鼎光腾”。很大气,也很有沧桑感呢。也许,文化气息浓郁的江南不需要这个联句,但是这样不尊重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还是让人不痛快,这是金山寺留给我的惟一不好印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