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锅饭与构建和谐
光 炜
报社开会讨论采编人员的绩效考核问题,结果,大锅饭式的分配方式成为了压倒性的观点。
不难理解,施行了多年的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在和田已经深入到人的骨髓:我吃一碗,你就绝不能盛两勺。你吃多了,我咋办?你我同干一份工,凭什么你多吃、我少盛?凭什么你吃肥、我吃瘦?既然要求人人平等,那就吃一样的饭、盛一样的量。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国家给我发工资,与你何干?我干与不干,关你何事?我不需要激励,我只知道干自己的活,拿该拿的钱。你拿200元、我得20元的现象,绝不允许。
大锅饭好吃。不必自己费心的去张罗着买米煮饭,不必去菜市为一两分钱而讨价还价。是咸是淡,大家一起品尝;吃多吃少,彼此十分清楚;吃完抹嘴,饭后聊天。不紧不慢,悠然自乐,日子在指间慢慢的流淌,光阴在方步中悄悄的流逝。“公平”,似乎与和谐高度的一致。
然而,在这种“公平”、“和谐”的背后,却是每天早晨编前会上编辑们为没有新闻头条发愁,为没有好稿件叹气,为填不满版面而着急。于是,文不够,图来凑。原本就已枯燥乏味的报纸,便更加难看。“公平”的代价,是缺稿,是稿件质量的下降,是报纸影响力的下滑,是报社领导层的脸上无光。
调动全体采编人员的积极性,鼓励多写稿,写好稿,编好版!于是,编辑部草拟了一套绩效考核机制并试行,拿出全体采编人员的绩效工资进行重新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哪料想,一石激起千层浪。对抗的,诋毁的,骂娘的,不一而足。原因只有一个,凭什么将我的钱分给他人?
改革的初衷是,激励更多的人写更多的好稿,拿更多的钱,吃更好的饭。然而,如磐石般的阻力却让领导层不得不考虑“改革的成效与绩效考核的代价”。机制改革的流产,已成为必然,一切照旧。于是,欢呼,喜形于色,奔走相告,如同刚刚取得胜利了的战场,“和谐”的氛围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
日子还在指间慢慢的流淌,光阴仍在方步中悄悄的流逝。记者还在认真的写稿,编辑也在一丝不苟的编版,每天早晨的编前会照旧如期进行。
和谐,让一切又重归于初……
加载中,请稍候......